許亞鑫漫談日元匯率的進化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全世界的政治經濟格局重新排列,而美國也毫無爭議的成為了頭號強國,并且還一手構建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即美元與黃金掛鉤,其它的絕大多數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的匯率制度,日元當然也不例外。
日本的匯率主要可以分為倆個階段,一個是固定匯率制,即二戰之后到1970年左右,日元兌美元的匯率基本上固定在360比1的水平;另一個是浮動匯率制,自1971年開始,日元兌美元匯率開始出現變動,即所謂的匯率市場化,基本上可以總結為四輪明顯的升值。
1949年至70年代初:道奇計劃與固定匯率
1949年,由于日本持續的通貨膨脹,并且存在多重的匯率,當時美國幫助日本當局制定了所謂的“道奇計劃”和“經濟安定九原則”,直接將日元兌美元的匯率固定在360比1。這項匯率政策最終穩定了日本的經濟,不但讓日本的外貿活動更加容易清算與結算,也通過日元與美元的捆綁,加深了日本與國際經濟的聯系,最終讓日本產業能夠重返國際市場。固定匯率的制度一直實行到1973年2月份,我們從下面日本經濟增速的統計表也可以看出當初的匯率制度為日本經濟復蘇帶來多大的推動。
1971年至1978年:尼克松沖擊與浮動匯率
從1960年10月到1972年下半年,先后爆發了四次大規模的美元危機。盡管每次危機爆發時,美國以及各主要的經濟發達國家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拯救措施,但最終仍然無法挽回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的命運。
1971年8月5日,由于美元的持續貶值,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松被迫宣布中止美元與黃金的固定兌換比率(1盎司黃金=35美元),并加征10%進口稅率,史稱“尼克松沖擊”。隨著美元的大幅貶值,日元兌美元的固定匯率也出現波動,由360升值到306。
1973年2月,日元正式從固定匯率制轉向浮動匯率制。隨后,日元兌美元持續升值,截至1978年末,匯率升至194.3比1,七年累計升值高達85.28%。
1985年至1987年:廣場協議與《土地融資限令》
這是非常關鍵的兩年,除了帶著強烈歷史光環的“廣場協議”以外,這篇文章的作者終于好不容易來到這個世界,并且異常堅強的生存了下來,否則,各位今天上哪看這樣的文章去?
1985年9月,美國、日本、前聯邦德國、法國、英國五個發達工業國家財政部長及五國央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達成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讓美元與主要貨幣有秩序的下調,以解決美國巨額的貿易赤字協議,最終令日元大幅升值,史稱“廣場協議”。
盡管列強們的這一行為看起來非常的無恥,不過在拳頭大就是道理的弱肉強食世界里,廣場協議也揭開了日元急速升值的序幕:1985年9月,日元兌美元在250比1上下波動,在“廣場協議”生效后不到3個月的時間里,快速升值到200比1附近,升幅20%;1986年底,進一步升值至152比1,1987年最高達到120比1。或許我們從以下的表格里面能夠更加清楚的了解美國所投下的這顆金融原子彈的威力所在。
上述統計數據顯示,名義匯率方面,日元兌美元從1985年2月至1988年11月升值了111%;1990年4月至1995年4月,升值89%;1998年8月至1999年12月,升值41%。實際匯率方面,日元兌美元從1985年第一季度至1988年第一季度,升值54%;1990年第二季度至1995年第二季度,升值51%;1998年第三季度至1999年第四季度,升值28%。
日元的單邊持續升值,很快波及到日本的出口企業,令整個日本出口產業鏈條重挫,直接也導致了日本央行連續四次調低貼現率,基準利率的下行讓國內的大連資金瘋狂的涌進股市、房地產等領域,從而形成了九零年代聞名世界的日本泡沫經濟。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個事件就是,日本三菱集團買下了美國國家象征——洛克菲勒中心。
1990年4月,日本大藏省下達了《土地融資限令》,嚴禁以土地作為資產抵押貸款和上市融資,嚴禁開發商發放債券,這才阻止了泡沫的進一步蔓延。但是,《土地融資限令》也引發泡沫經濟崩潰,經濟泡沫在1991年破滅之后,日本經濟便陷入戰后最大的不景氣狀態,一直持續了十幾年,日本經濟仍然沒有走出當初的陰影。這被日本國內稱為“失去的十年”。
因此,從這個角度而言,列強們雖然無恥,不過面對這樣居心叵測的鄰居,這件事情上似乎還是得感謝美國人。當然,換另外一個角度去思考,我們也需要略微感謝一下日本,至少,日本以其大無畏的精神去試驗了一下美國的金融原子彈是什么味道,那么如今我們也面對美國人所謂的“人民幣被嚴重低估”的言論,至少有一些前車之鑒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