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網貸謀求“去擔保”:引入保險 收益下滑
近日,廣州網貸平臺禮德財富CEO洪凱彬對記者透露,他們正與中國人保探討P2P與保險的合作模式,為“去擔保”鋪路。事實上,不僅禮德財富,本報記者了解到廣深地區有多家P2P正在推動與保險公司的合作。
但通過引入保險機構進行風險兜底,對于P2P平臺來說一個首要問題就是成本,據洪凱彬分析,根據投資項目的不同,保險公司介入后,對于平臺投資收益的影響將在1%~8%不等。
P2P多管齊下轉移風險
在陸金所率先于業內提出“去擔保”的口號之后,多家P2P平臺隨之跟進,“去擔保”的模式也五花八門。
一是裸奔,如陸金所近段時間在理財頻道發布多款無擔保產品,以彩虹-聚協禧01U號、彩虹-隆亢-18A號為例,將兌付風險轉嫁給投資者。另外,你我貸三季度也計劃推出無擔保的產品。
也有P2P平臺采用風險保證金、風險準備金等模式,一旦項目發生兌付問題,即從準備金中扣除,但這種模式之下,P2P平臺依舊存在著隱形擔保。比如,紅嶺創投于2014年3月起啟動風險準備金計劃,初始準備金5000萬元,每日按成交金額新增1.2%年化計提準備金。
而那些真正意義上的P2P與擔保公司合作的項目,擔保公司僅擔保由擔保公司介紹來的項目,并非針對P2P平臺上所有的項目。類似的合作模式還有與小貸公司、典當行、保理機構的合作,上述機構僅擔保自己或與自己有關聯的項目。
除此以外,P2P也開始嘗試與保險公司合作,利用保險公司對于風險的管理能力進行風險對沖。今年5月初,保險公司與P2P平臺首次開展合作,民安財險、國壽北分與財路通聯手,為財路通平臺上的優質標的借款人提供意外險、以抵押物為保險對象的財產險和信用保證保險。
7月初,國壽北分宣布與宜信合作,為試點項目“宜信-中航信托小額貸款系列集合資金信托計劃”提供“金融機構貸款損失信用保險”。近日,眾安保險、富力地產與易居中國進行合作,為互聯網房地產金融平臺“房金所”的投資人提供信用保證保險。
記者了解到,目前廣深多家P2P平臺也在積極密會保險公司謀求合作。
洪凱彬對本報記者透露,他們規劃通過四條路徑與保險公司合作:一是由于禮德財富采用第三方資金托管的模式,所以將為投資者購買一個基于個人賬戶資金安全的保障保險;二是由于P2P平臺風險高發,所以會為其高管購買類似于董責險的產品;三是為擔保標中的抵押物購買相關財產險;四是為信用標購買信用保證保險。
收益下滑約1~8個點
但對于與保險公司商榷的保費,洪凱彬并不愿意透露,他僅表示,對于無抵押純信用類的項目所投保的信用保證保險,保額單筆不會超過15萬元。“保額較小,一方面也是因為保險公司想借此分散保單,進而分散風險。”
對于信用保證保險,保險公司與銀行之間有著多年的合作經驗,比如銀行推出的針對于個人的消費信貸保證保險等,另外還包括保險公司與小貸公司合作推出的小額貸款履約保證保險。
但與較為優質的銀行借款人相比,P2P平臺借款人的自身素質、還款能力更加復雜,參差不齊,這也為保險公司增加了核保的難度,加大了賠付的風險,所以,保險公司為P2P平臺提供的信用保證保險保費要遠高于銀行。
據洪凱彬分析,P2P平臺投保信用保證保險,其對成本影響非常明顯,如某信用標的投資收益為年化18%,投保之后,收益甚至可能會下降8個百分點甚至更高。
但在擔保標中,為抵押物提供的財產險則對項目的投資收益影響較小,“在擔保標中,我們會派人去實地對項目做盡調,并將調查的結果反饋給保險公司,保險公司再根據資料進行核保,以判定是否符合要求,等于說P2P平臺與保險公司做了雙層風控。”他分析,保險公司介入到擔保標中,對投資收益的影響僅在1個百分點左右。
如何權衡生存與發展
銀監會創新部主任王巖岫此前在出席“中國銀行業發展論壇”時指出,P2P平臺自身不得進行擔保,不得承諾貸款本金收益以及不承擔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
那么,收益下滑以后,投資者是否買賬?抑或平臺完全把風險轉嫁給投資者,將自己高高掛起,投資者是否還能認可?畢竟,如今P2P平臺依舊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生存才是第一要務。
中國互聯網金融創新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徐北對本報記者表示,P2P平臺引入第三方擔保機構,實際上起到的是一種增信的作用,最終的效果還是增加平臺隱形的剛性兌付能力,對投資項目本身并沒有起到太多的風險對沖的作用。
“如今的P2P投資者,在認可一家平臺之后,對于平臺是否引入第三方擔保機構的敏感度并不高,更多的是看收益。”徐北說。
“P2P平臺正在走信托的老路,即剛性兌付,這是一個積聚風險的過程,從長遠來看,P2P要想健康發展,一定要打破剛性兌付,那么,如何徹底打破剛性兌付,目前還沒有更好的辦法。”洪凱彬也說。
他認為,既然風險不可能被消滅,就只能轉移,“我們與機構合作的原因是把風險進行合理的轉移,然后再找一家更強有力的機構對風險進行‘兜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