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發行和定價權應真正交給市場
這里世界服裝鞋帽網的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新股發行和定價權應真正交給市場。
我國新股發行市場目前呈現出典型的賣方市場特征,并衍生出“打新”者所青睞的短期無風險利潤。新股發行改革要順利展開,決策層需要拿出更大的勇氣和魄力,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將股票發行和定價權真正交還給市場。
回顧我國新股發行審核制度的演變,從最早的額度制到通道制,再到現在的保薦制,盡管從形式上增加了承銷商和發行人的責任,但監管機構對于新股發行審核的控制始終沒有放松。關于新股發行審核、發行價格、發行時間等重要事項,監管機構以各種方式保留了實質上的一票否決權。保證發行人質量,防止新股發行過度沖擊市場,是監管機構調控新股發行的主要理由。長期以來,我國新股發行市場逐漸形成了一種非正常格局:新股供求嚴重失衡,發行人和承銷商基本沒有發行承銷壓力,申購中簽者可以獲得高額穩定回報,新股價格風險主要由二級市場投資者承擔。
根據筆者測算,2010年以來上市的800余只新股,其相對于發行價的上市首日漲幅平均達到32%,在考慮了中簽率因素以后,單只新股的網上申購年化回報率為6%,網下申購年化回報率為54%。網上申購的參與主體是個人投資者,網下申購則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從網上和網下申購中簽率和實際回報率可以看出,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在新股發行市場中的待遇有較大差別,個人投資者總體上居于弱勢地位。如果說機構憑借其資金、研發或者其他客觀優勢,取得高于個人投資者的收益,那么這種差異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很多情況下并不是這樣,機構投資者可以獲得更大的定價參與權及更高的中簽率,由此形成高于個人投資者的“打新”收益。
上述現象表明,我國新股發行市場的問題在于現行體制與承銷商自利行為,所導致的個人投資者與機構投資者的矛盾。承銷商和機構投資者期望繼續保留網上網下按照投資者分類發行新股的單一模式,發行人和承銷商同樣偏好無風險的發行制度。
發行市場的高收益難以揭示新股真實價值。根據測算,新股進入二級市場以后,總體看其市場表現一路走低。上市后5天,新股平均跌幅即達2.6%,10天為3.9%,3個月為7%,1年為14.6%。隨著觀察周期的拉長,新股跌幅持續加大。如果將新股的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表現聯系起來看,“打新”的投機性特征則一目了然。市場中存在較強的投機情緒和大量短期資金,這是我國股市不同于發達市場的特征,實際上也是新興市場國家股市的共同特征。這與不確定的經濟發展軌跡、不完善的市場制度和信息不對稱有關,也與一國的社會發展及文化基礎有關。投機群體會圍繞某一類證券展開投機活動,而很少關注證券的真實價值,但偏好高流動性證券,因為投機者的收益主要來源于迅速轉手獲取買賣差價。容易轉手的證券可以幫助投機者降低持有風險。新股發行市場的超額收益以及新股的稀缺性,使其很容易成為市場投機者的目標。
據筆者測算,新股上市后5天平均換手率即達到248.5%,20天達到389%。如此高的換手率,在很多發達市場一年也難以實現。化解投機情緒,抑制投機活動,是我國股市的一項長期任務。需要逐步完善市場機制對資金配置的決定性作用,為投資者提供更多的中長期投資機會,同時提高投機成本和風險,并逐步提高投資者素質。
縱觀新股投資收益的分配格局,不難發現收益主要留在了“打新”者群體中,這從新股上市首日換手率即達70%就可以看出。大部分“打新”者獲利了結,而此后“炒新”者的接力游戲則只是一個損失分配的過程而已。可見新股投資的關鍵利益環節在發行階段,利益分配的主要矛盾體現為網下申購者與網上申購者的分歧。對于承銷商而言,利用網下發行活動照顧好以關鍵客戶為代表的各方面利益,是其考慮的首要目標。至于發行人的要求,基本可以通過較高的發行溢價得以滿足,而參與網上發行的普通投資者則難以獲得更多關注。
近年來,監管層對于新股發行改革的關鍵著力點放在平衡網上投資者與網下投資者的利益上,試圖通過行政規定,找到限制承銷商自利行為與保持發行的充分市場化之間的適當尺度,進而更好地保護占據申購主體的網上公眾投資者利益。實踐證明,這個尺度很難把握。有時規則過多、過死,限制了承銷商的商業活動空間;有時承銷商獲得靈活處置權,激發更多的自利行為。
在新股發行市場,需要面對兩個基本事實:第一,新股發行在市場層面基本沒有阻力,投資者對新股投資有很高的熱情,對于發行人而言,新股發行失敗的可能性很小;第二,新股發行的市場化,以市場主體的逐利行為為基本前提,以制度限制承銷商合法的逐利行為,并不適合市場化改革的基本方向。
在這兩個事實的基礎上,需要考慮到底什么樣的新股發行制度才能夠更好地協調各市場主體利益,充分發揮股票市場配置資金的功能?筆者以為,在供不應求的市場中,過分強調推銷員的作用是不適當的,至少在現階段的中國新股發行市場,弱化承銷商的新股分配職能,為發行人提供更多低成本發行選擇,是有利于發行人與投資者利益的。比如,允許發行人自選發行方式,自定發行價格,委托證券經營機構代銷,甚至通過證券發行系統自行向廣大投資者直接發行新股;也可以開放新股承銷市場,鼓勵承銷商競爭,切實降低承銷費用。盡管這些做法有可能導致證券業傳統投行業務收入的減少,但也會迫使證券公司尋求開發真正有價值、有內涵的投資銀行業務。
可以預見,真正放開的新股發行市場,終會令投資者的“打新”、“炒新”熱情逐步減退,“新股”的信息弱勢,與“老股”的信息優勢,會讓投資者對它們重新估值。在任何成熟的股票市場中,資金都是稀缺資源,發行人對于投資者的爭奪,將取代當前的投資者對于新股不分質量的熱捧。屆時,投資銀行的作用才能夠真正體現出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