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中國經濟不會出現斷崖式下跌
1、經濟“換擋不換勢”
經過30多年的快速追趕、我國從高速增長轉入中高速增長階段后,追趕進程的后發優勢是否已經“失勢”?
李偉:后發優勢仍然是我國保持較快發展的基礎性條件。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發展差距依然很大,人均GDP僅相當于美國的1/8,蘊藏著較大后發優勢。比如,雖然新增勞動力數量下降,但勞動力總量豐富、成本相對較低,人力資本提升空間較大,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勞動力供給增加較快;物質型生產資源供應緊張,但資金、知識、管理經驗均明顯增加,供應鏈的效率和覆蓋面具有較大優勢;雖然市場空間有所縮小,但在基礎設施、制造業更新投資、居民物質及文化消費提升等方面仍有較大的需求增長空間;制造業內部具有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生產率的潛力,擁有通過模仿創新和應用型創新提高技術水平的空間等等。
后發優勢的存在,意味著我國具備實現擠壓式增長的條件和空間,完全可能將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中高速水平。
如何理解新常態下,后發優勢衍生的新內涵?
李偉:進入新常態后,后發優勢的內涵、供給和需求條件將發生變化,經濟結構和增長動力等也將相應轉變。從增長動力看,由主要依靠物質資本積累向更多依靠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積累轉變;由主要依靠投資向更多依靠全要素生產率提高轉變;從比較優勢看,由主要依靠初級資源向更多依靠技術、資本、管理等高級資源轉變;從政府角色看,由直接參與經濟活動向注重培育、優化經濟環境轉變。
這些即將發生的變化,表明追趕進程將邁向更高階段,既是從高速增長階段向中高速增長階段的轉變,也是從數量擴張型增長階段向質量提升型增長階段的轉變。
2、防范和化解經濟風險
進入新常態后,伴隨著增速下行和結構調整,經濟高增長時期被掩蓋的風險可能會逐漸暴露出來,原有的風險化解機制也就搞不下去了。
李偉:是這樣。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也已積累了不少風險。比如,制造業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面臨資產重組和結構調整,不可避免會引發產業更替、企業劣汰、員工轉崗。在地方政府性債務、影子銀行、房地產、企業互聯互保等方面都會潛伏著不少風險,“高杠桿、泡沫化”,最終都會向財政金融領域聚積。
同時,當經濟達到中等收入水平之后,不僅經濟問題會更加復雜,政治、社會問題也會更加突出。發展初期當人們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之后,就會對公平、正義提出更高的要求,相應的政治訴求也會不斷提升,而且過去長期存在的貧富差距問題、腐敗問題、環境問題、食品安全問題、社會信用缺失問題等,都有可能成為引發社會動蕩的誘因,而一旦社會穩定不能得到有效維持,追趕進程就會放緩甚至中斷。這些都是新常態下的必須面對、且需要妥善處理的風險和挑戰。
你認為,當前中國經濟運行中具體需要防范和化解哪些風險?
李偉:首先需要研究應對的是財政風險。經濟增速下降時,財政收入增速下降幅度更大。所以未來一段時期,財政收入總體放緩是大勢所趨。加之醫療、養老支出將持續增加,房地產市場階段性調整帶來土地收入大幅縮減等因素,都會加劇財政壓力,甚至引發局部風險,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政府財力收支矛盾無疑將會加大。2015年,房地產市場階段性調整帶來的土地收入縮減,地方債務償還相對集中,過剩產能逐步退出,以及維持基礎設施投資的需求等,都會加劇財政壓力,特別是地方基層財政壓力。
其次是金融風險。包括防范地方金融機構風險,以及政府債務的化解。此外,要重視企業效益下降、銀行不良資產率上升以及互保聯保問題。這些均需開展針對性的決策咨詢研究
再次是房地產市場風險。房地產市場總體下行趨勢仍將繼續,去庫存任務依然艱巨,市場分化趨勢加劇。同時,一些房地產企業擴張過快、市場銷售不暢、融資能力不足、抗風險能力較弱,違約、資金鏈斷裂等經營風險明顯上升。如何防范風險、保障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亟待良策。
當然,也要警惕就業風險。新常態下,就業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一是經濟結構調整,部分傳統過剩產業面臨淘汰和轉產,不少職工難免失業或轉崗,因技能短期不適應新崗位、新業態需求,摩擦性失業會有所增加;二是由于與產業升級、崗位需求不匹配問題突出,大學生就業壓力還會持續一段時間。此外,由于二代農民工就業形態和報酬要求發生了明顯變化,原有的土地對就業波動的緩沖作用明顯降低。
3、經濟增長新動力:科技創新
澳大利亞東亞論壇近期發表一篇文章《中國經濟悄然發生“創新革命”》,文章認為在關于中國經濟增長的評論中,很少有人提到中國企業在新模式的創新,創新對生產力的影響才是一場革命。中國正在迅速成為一個充滿創新機會的中心。創新如何成為新的增長動力?
李偉:經濟發展階段的轉換,表面上看是增長速度換擋與調整,但本質是增長動力的轉換與接續。我認為,培育增長新動力的關鍵在于創新,除了要進行產品創新、生產組織方式創新和工藝創新、體制機制創新外,核心是要進行科技創新。
全球正在孕育以3D打印、分布式能源、物聯網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也必將對中國未來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在數字機器人、分布式能源、智能電網、物聯網、新材料等領域,我國與發達國家大體上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有機會走在創新前列,甚至走在創新最前沿。應統籌配置創新資源,力爭在這些新技術領域實現重大突破。
李總理在政府報告提到《中國制造2025規劃》,包括大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新興產業、生物能源、節能環保等。促進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具體應從哪些方面入手推動創新?
李偉:第一,要著力推動科技創新。在新的技術領域,如增材制造、數字機器人、分布式能源、智能電網、物聯網、新材料等領域,我國與發達國家大體上在同一起跑線上,有機會走在創新的前列,甚至走在創新的最前沿。
第二,要著力推動生產組織方式創新。生產組織方式的調整,有利于在既有的技術條件下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第三,要著力推動商業模式創新。商業模式的創新,有助于擴大既有市場,創造新的需求;有助于降低生產成本,引導生產更好適應消費。
第四,要統籌利用國內外創新資源。新一輪技術革命既要充分利用全球的創新資源,在創新過程中,也要注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絕不能閉門造車,而要以更為開闊的胸懷學習借鑒其他國家創新成果,擴大合作創新的內涵和形式。
第五,要加快構建良好的創新生態環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