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提高人民幣的境外交易比重
在3月28日舉行的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大金融思想”沙龍上,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教授何青如此表示。
人民幣國際化是大勢所趨,在人民幣已經成為區域主要國際貨幣的基礎上,加快提高人民幣在國際主要金融中心的交易比重,建設發達、完善的離岸市場,有利于保持人民幣的國際吸引力,從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那么,如何選擇和構建人民幣離岸市場?
為了對貨幣的全球布局與離岸市場建設進行研究,何青利用1995年—2013年間世界主要貨幣的全球交易分布數據,對影響國際貨幣的地區分布差異的因素進行計量分析后發現,貨幣流入國和流出國之間的貿易和資本往來、流入國的經濟規模(人口總量、人均GDP)、金融發展程度和法律制度以及語言文化等因素對于國際貨幣的地區分布有著顯著的影響。
何青進一步解釋道,之所以貨幣流出國和流入國的貿易和資本往來重要,是因為貨幣在國際范圍內的流動需要經濟交易作為載體,才能擴大國際貨幣在當地的流通和使用規模,從而發揮規模經濟效應;同理,貨幣流入國的人口總量和人均GDP越高,流入國對于國際貨幣的需求也越高,從而更有利于發揮國際貨幣流動的規模經濟效應;金融發展程度、法律體系則通過影響國際貨幣在當地的交易成本以及信息成本從而間接地對國際貨幣的全球分布產生顯著影響;最后,相同的語言文化習慣有利于提高貨幣流入國對于國際貨幣的認同感,提高流入國居民持有國際貨幣的意愿,從而增加貨幣在當地的交易比重。
從這一結論出發,何青認為,中國與英國、美國以及日本的金融、貿易額并不顯著低于香港和新加坡,而英、美、日三國的人口總量和經濟規模也遠高于香港和新加坡。理論上而言,人民幣在上述三國應該有著較高的交易比重,但實際情況是,由于清算、結算的便捷性、較低的交易成本、相似的語言文化傳統,香港和新加坡成為主要的人民幣離岸市場,承擔了人民幣大部分的海外交易清算業務。
與此同時,英、美、日的主權貨幣也屬于世界貨幣,為了維護主權貨幣的地位,降低了人民幣在當地的交易比重;嚴格的資本管制阻礙了人民幣流向英國、美國、日本,使得人民幣的海外市場難以形成;由于在社會發展程度、語言文化等方面的較大差異,對人民幣的認同感較低,持有人民幣資產的意愿較低。
通過對主要國際貨幣的研究,何青發現,國際貨幣更集中分布于倫敦、紐約等主要國際金融中心。歷史經驗也表明,美元在各國官方外匯儲備中始終占有最大份額,關鍵在于擁有發達的全球美元離岸市場,在主要國際金融中心保持較高的交易份額,難以被取代。
隨著人民幣貿易結算地位不斷上升、貨幣互換規模不斷擴大,使得離岸人民幣中心的選址布局顯得至關重要。在歐洲,倫敦、盧森堡、巴黎、法蘭克福、蘇黎世等多個國際金融中心都希望建設成為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但歐洲人民幣離岸市場規模目前還明顯落后于亞洲。
何青認為,當前人民幣國際化程度的提高主要依賴于計價結算功能的提升,但在金融交易以及國際儲備貨幣中,使用程度仍然很低,即使是計價結算功能,更多的還是扮演著一種區域性貨幣的角色。同時,由于資本賬戶尚未完全開放,人民幣金融資產的交易仍處于起步階段,距離成熟的國際貨幣尚存在較大的差距。
他提出,由于人民幣國際化仍處于起步階段,在短期內提高人民幣國際化程度的可行做法是增加其在亞洲范圍內的使用。從長遠來看,提高在主要國際金融中心的人民幣離岸金融業務規模與交易比重,將是人民幣成為主要國際貨幣的重要標志。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