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中國加入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的用意
在中英關系史中,英國宣布加入亞投行,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大事件。習近平主席不久前訪英時發表的中英聯合宣言中,中方特別對英國此舉表示“贊賞”;但不能忽略的另一個重大金融事件,則是英方公開宣布:支持中方與歐洲投資銀行開展合作。
作為有關聯的一個舉動,據英國《金融時報》披露,中國已申請加入歐洲復興開發銀行(EBRD)。盡管歐洲投資銀行和EBRD是兩個不同的金融機構,但前者是后者的股東之一,而《金融時報》提到,中英領導人在會談時,也確實談到了加強中國與EBRD的關系。而剛訪問中國的德國總理默克爾,也明確支持中國加入EBRD。
既然英國、德國可以成為亞投行的股東,中國成為EBRD的股東也合乎常理。但這無疑意味著中國開始深入歐洲核心金融機構,盡管這一步其實有點晚。如果說歐洲投資銀行是歐洲人的銀行,那EBRD則可以說是歐洲版的亞投行,成立時間也不太長——蘇東劇變后,為支持東歐和前蘇聯國家轉向市場經濟,經當時法國總統密特朗倡議,EBRD于1991年宣告成立。
一個自信有為的中國,必然在這個金融秩序中發揮重要作用。加入EBRD只是一個插曲。這種自信,其實候任亞投行行長金立群日前在美國就講得很好,雖然TPP事實上拒中國于門外,但亞投行大門卻始終向美國敞開。“任何時候,只要給我一個電話,我都會給你最好的業務。”金立群說,“也有人問我一個很有趣的問題,為什么你仍然歡迎美國的加入?即使美國不讓中國加入TPP?答案很簡單,我們很包容,我們更大方。”
目前EBRD共有64個成員國以及兩個實體(歐洲投資銀行和歐盟),名稱上以“歐洲”冠之,其實類同亞投行,成員國來自五大洲。其中,美國是最大股東,占據10%股份,歐洲四大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英國各占股份8.5%的股份,來自亞洲的日本股份也是8.5%,中亞、西亞、北非很多國家都是成員國。
有一個細節,2011年5月,時任EBRD總裁的米洛一方面展現善意,宣稱中國加入EBRD“根本不成問題”,但一方面又婉轉表示,就EBRD的章程,中國加入“也不是非常容易”。因為根據這個西方多邊金融機構的章程,中國顯然不大符合,盡管很多同樣也不太符合的中亞國家,照樣加入了EBRD。
時光流轉,歐洲的態度現在發生了重大變化。歐盟委員會副主席卡泰寧上月來北京訪問時特別強調,歐盟將鼓勵中國和EBRD深化合作,包括中國加入該行。現在,英國、德國又重申了這一立場,考慮到EBRD總部設在倫敦,英國作為老牌金融帝國的影響力,德國作為歐洲最大經濟體的主導權,更非一般股東可比擬。
歐洲改弦更張,從某種程度上看,正是亞投行戰略成功的繼續。大致有三點:第一,中國主導創立亞投行,讓西方國家認識到,離開了西方的金融機構,中國依然有新的活動空間;第二,中國是開放包容的國家,亞投行主動向西方國家伸出橄欖枝,EBRD卻拒絕中國,實在不合情理;第三,中國未來是投資大國,EBRD也需要借助中國,包括加強與亞投行合作,讓中國加入完全是一種多贏。
但西方國家早不歡迎晚不歡迎,到現在才開始意圖加強與中國合作,也說明了一個非常淺顯的道理:有為方有位。正是中國在金融領域的另辟蹊徑,讓西方國家意識到國際金融秩序的變動已不可逆轉,中國作用和影響力無可忽視,與中國合作必定利大于弊,英國等西方國家紛紛宣布加入亞投行就是一個明顯的信號。
頗有意思的一點是,在中英共同宣言中,兩國還呼吁“所有尚未批準(IMF)2010年份額和治理改革方案的成員不再拖延、立即批準該方案”,考慮到IMF改革方案付諸實施的唯一阻礙,就是美國國會拒絕批準,而美國擁有IMF的唯一否決權,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遭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批評,中英也是在不點名的方式向美國施壓。
從未來看,亞投行和EBRD分處亞歐大陸的兩端,同時覆蓋很多“一帶一路”國家,完全可以在重大項目上展開合作。比如,一個英國的項目或一個哈薩克斯坦的項目,既可以從亞投行,也可以從EBRD,甚至還可以從世界銀行、IMF獲得投資,這種共同開發,既有助于分擔風險,也必然加強各金融機構的合作,有助于一個更公平合理金融秩序的形成。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