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成本卸下實體經濟肩上“大山”
有的地方政府通過財政補貼、提供廉價能源、放松環境監管等手段保護本地落后企業,導致低效率企業難以被逐出市場,甚至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競爭局面。對于這種非正常現象,就要用行政命令強制推進。
“2015年末中國商品房待售總面積達7.19億平方米。要化解這個庫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近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按照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有序消化房地產庫存,注重解決區域性、結構性問題,實行差別化的調控政策。
鼓勵自住型住房需求,限制投資投機,房地產回歸居住屬性,才能給創業創新提供更多空間,解經濟轉型升級之需。
面對北上廣深等房價暴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陳政高承認,市場分化日趨嚴重,“一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情況大不一樣,給我們調控帶來了挑戰。”
杠桿一旦使用過度,必然帶來高風險。美國次貸危機乃至金融危機,就是由于美國個人住房消費和金融機構過度使用杠桿而引爆的,至今全球經濟仍未走出危機陰影。
當前中國債務風險總體可控,但實體經濟杠桿率較高的風險需要化解。這其中既有長期以來發展過于依靠投資而投資過于依賴信貸的原因,也有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過程中采取應急措施的因素。據中國社科院原副院長李揚主持的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測算,非金融企業杠桿率2008年到2014年持續上升,處于較高水平,值得警惕。
在采取措施緩解當下壓力的同時,要從根本上解決企業過于依賴成本較高的銀行貸款問題,就要多用資本市場、風險投資等多渠道;要從根本上解決地方政府舉債建設問題,就要大力發展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機制。
上坡容易下坡難,去杠桿是個艱難、長期的過程。不僅要有堅定的決心、有力的措施,而且在操作過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防范風險。
“高杠桿不是一天加上去的,也不可能一夜之間去掉。對杠桿率較高的部門,我們應當采取積極、漸進的手段,引導杠桿率逐步下降。”中國人民銀行鄭州中心支行行長徐諾金表示。
記者調研發現,目前,用工、用能、用地、物流、融資、稅費等顯性成本讓很多企業呈現“虛胖”之態--一方面自身重量(成本)大、負擔過重;另一方面基礎代謝率(利潤)低,氣色不佳。
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去年底對全國2526位企業家的問卷調查顯示,企業反映的最主要困難中,超過七成企業家選擇“人工成本上升”,超過半數企業家選擇“社保、稅費負擔過重”。
當前,還需警惕不少企業“吐槽”的政府“亂伸手”、評估費檢驗檢測費過高等問題,這些“隱性成本”像是捆住企業的“繩索”,不僅抑制、束縛了企業創新升級、提供有效供給,一定程度上還可能阻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步伐。
專家認為,供給側管理不是簡單依靠政策刺激就能解決問題,關鍵在于引導企業家預期,營造公平健康的營商環境。
全面降成本,需正確看待降低養老等社保繳費的深遠意義。雖然初期幅度不大,但表明更合理的養老保險費率調整機制正在建設,必須不折不扣將政策貫徹執行到底,并配合養老改革協同推進。
全面降成本,還要把降低企業不合理稅費負擔進行到底。研究顯示,稅收成本每下降一個百分點,就會有幾十萬、上百萬家企業扭虧為盈,避免倒閉。
全面降成本,還亟須轉變政府職能,在降低企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上下功夫,把行政審批減下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