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企業家的“傷心”處
討論企業家們幸福指數下降,對于沒有“仇富”情緒的人來說也是需要費心解釋一下的話題,因為企業家們至少不用總惦記著銀行卡的余額夠不夠這個月的房供吧,不用每天花兩個鐘頭擠公交車上班吧,不用時刻留心著市場的肉價漲了幾毛錢吧。手里握著巨款,還非要說自己幸福指數在下降,自己好意思嗎?
實際上大家確實是在嚴肅地探討這個問題,并且這不是一個偽問題。話題的開端來自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近日發布的一個分析報告。報告指出,2005年至2009年,超過八成的中國企業家認為自己承受很大或較大壓力,而其幸福感呈逐年下降趨勢。
環顧四周,這年頭誰的幸福感高?公務員說自己壓力大,廠長經理們說自己壓力大,大學生壓力大,往往是剛過溫飽線的鄉村民眾被稱幸福指數高。整個社會就像是飛速旋轉的陀螺,有一根無形的鞭子抽打著,每一個人都奔在加速度的路上。大家都很忙,壓力大,不知道幸福在哪里。從這個角度望過去,只能是矯情的死胡同。企業家們也沒必要裝可憐和人比誰更不幸福。
不過,這個企業家的幸福指數也不是沒有用,倒是調查得不夠細致,至少從披露的數據上看還不夠細致。中國市場經濟摸著石頭過河一步步趟過來,有人說自己都到岸上了,有人說才剛過了河邊。國際輿論上動輒都拿“中國模式”來說事兒,但究竟是個什么模式,也沒有定論。稍可統一的觀點是,中國市場經濟還在成長,需要完善的地方還很多。
中醫醫治講究“望”、“聞”、“問”、“切”,先觀體表再把脈問藥,以此說來,那么打算完善中國市場經濟之前我們已經對它“望”、“聞”、“問”、“切”仔細了嗎?市場上,企業家們是主體,也有足夠分量的發言權。從趣味性更濃一些的企業家幸福指數開始,更應該深究中國經濟運行環境的起伏變化,以及中國企業家群體價值觀的波動。
2006年至2009年的調查發現,企業外部經營環境越好,企業家感到的壓力越小,幸福感越高。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的2008年,企業家對幸福的評價值出現了較大幅度下降,是近5年的最低值。不同行業間,橡膠、通信設備、汽車和IT等行業企業家的幸福感相對較高,化纖、紡織、有色金屬和造紙等行業企業家幸福感相對較低。
如果能夠繼續細化深究,哪部分企業家在金融危機到來的時候幸福指數下降最厲害,也許就是需要我們政策特別施與援手的群體,另外,不同行業間的幸福指數差異是否只跟行業特性有關,還是也跟行業政策有關?這都是可以思考的問題。
還要追問企業家們,你們的幸福指數跟什么最相關?錢、事故率還是生產線上那些賣命干活的工人的福利,還是什么別的?我們的市場在成長,我們也總希望企業家們的道德和慈善理念在成長,希望他們不只關注單純的利潤,一方面社會需要他們擔負責任,需要他們更加尊重勞動,需要他們更加珍惜和促進社會和諧,另一方面轉變觀念后社會饋贈給他們的,也許就是用多少錢都買不來的自我實現、安心、幸福和快樂的體驗。
也許中國企業家幸福指數的調查者們可以問問那些幸福感最高的企業家們,他們感覺幸福的秘訣在哪里?那些幸福感最差的企業家們,他們感覺不幸福的原因是什么?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