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飲食文化之“祥”“和”
食在廣州,譽享天下。廣州飲食文化之“祥”“和”是食在廣州的特色和美食基礎。廣州飲食文化之“祥”“和”有名有“食”,名副其實。
一、廣州飲食文化之“祥”——大吉羊
盡管羊肉并非是廣州的主要的肉食原材料,但在飲食文化方面,廣州與“羊”是須臾不可分離的。
1、美名之羊
廣州的第一別名應是“羊城”(又稱“五羊城”),越秀山上的五羊石雕,是廣州市的城市形象,而廣州市的市徽是變易的古老之“羊”字。
羊城之“羊”,是吉祥、祥瑞、祥和、龍鳳呈祥之“祥”(羊),是三陽(羊)開泰之“陽”,是“廣味”的“羊”,是“鮮”“美”“羹”“膳”“養”生的羊,是“大寫的羊”(涵蓋“太陽”之“陽”、“海洋”之“洋”與養生之“羊”)。
“五羊銜谷”的神話故事,是廣州“羊城”、“穗城”、“仙城”得名的緣由,是廣州文化名城的文化底蘊。“五羊銜谷”的神話故事給羊城帶來“鮮美祥和”,給南粵帶來養生之羹膳的物質和文化原料——羊。羊城美食甲天下,仙城鮮味天下先,“養”生之“鮮美”“羹膳”與“五羊”同根。
2、“鮮”“美”之羊
廣州是美食之都,何為美?文字之“美”就是“羊大”之和。
廣州菜肴(粵菜)是鮮味的代表作,羊城的美食特點“鮮”明——“清、鮮、嫰、滑、爽”。粵菜之所以能清而不淡,爽而不生,嫩而不焦,油(滑)而不膩,全在“鮮”一字之上。
廣州溫和的氣候適合于各種動植物繁衍生長,烹飪有鮮活的物質基礎。生猛海鮮,是廣州菜中的招牌菜之一,也是粵菜館的“招牌”。活蹦亂跳的海鮮、河鮮,即點即宰即烹,一熟即起即上。白切雞非生雞不可,“鮮菇扒菜膽”菜名取“鮮”字者屢見不鮮。粵菜選料重鮮(一是原料本身有鮮味,二是新鮮)質為本,加之制作保鮮,調味求鮮,熬湯取鮮,煨火靠增鮮的工藝和方法,因此粵菜的風格得以體現。
何為“鮮”?魚羊合烹,其魚不腥、羊不膻,味道鮮美,這是中國先民們在飲食生活中感知的總結。從文字結構看,“鮮”字的一半就是“羊”。魚是水產,羊是陸生;魚肉性涼,羊肉性熱。“魚”“羊”兩者合烹,就呈最佳狀態“鮮”美。
廣州是海上絲綢路發源地、共和的發祥地,改革開放前沿地;廣州人敢為天下先,飲食和做事喜歡“飲頭啖湯”,通俗說就是“領頭羊”。{page_break}
3、“養”生“羹”“膳”之羊
老火靚湯是“食在廣州”的一大特色,“湯即羹之別名也”,“故善養生者,吃飯不可無羹”,“寧可食無饌,不可飯無湯”(清朝李漁《閑情偶寄飲饌部》)。“羹”者,“羔”“美”也,文字之“羔”(小羊)“美”(大羊)之和。與飲食有關的“養”、“膳”(古同善)等字,都是從“羊”部。
二、廣州飲食文化之“和”
廣州人對美食的追求與贊賞可用兩個字概括“和味”。廣州飲食重“鮮”,“鮮”是南方的“魚”與北方的“羊”之和;廣州飲食重湯,湯源于“羹”,“羹”是大羊(美)與小羊(羔)之和;“食在廣州”在味,味靠調和;廣州飲食的顯著特點“博采眾長,中西融貫”是“廣”之“和”。五味調和百味香,“和”是味“全”味“廣”味“美”的基礎。
1、“羊”“穗”美名之和
“五羊銜谷”使廣州有了“羊城”和“穗城”的美名。廣州氣候溫和,廣州人處事隨和,廣州是共和的發祥地。
羊秉性溫和,大吉羊——祥與“和”相聯就是“祥和”。十二生肖中羊為“未”,“未”離開“本”(根)而未到“末”(梢),是本末之“和”。
“谷”“穗”都是“禾”,“禾”與“和”相通。“禾,嘉谷也。二月始生,八月而熟,得時之中,故謂之禾”(《說文解字》),“以其和調人之生命。”因此“五羊銜谷”之“谷”是“禾”也是“和”。“和味”與“禾穗”同源。
2、“味”之和
廣州人對美食的追求與贊賞可用兩字概括:和味。“和”是飲食文化審美問題的本質和基礎。菜肴的味道,應在總體上協調平衡,各盡其美。講究菜肴味覺的多元性的同時,感覺適中、協調、自然。調味之調,貴在調和。五味調和百味香,“五味調和”是我國最古老的調味理論。中國古代的烹飪就最講究一個“和”字,烹調的技術也全在一個“和”字上,“和”是中國烹飪的最高標準。“和”又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和”追求的適度、中庸、和諧,是中國傳統的審美觀、道德觀、人生觀的標準。
和是“禾”(穗、谷)與“口”之和;味,古為未,“未”(羊)與“口”之和就為“味”。廣州人的“口”福就是“和味”。
3、“鮮”之和
在我國,明代以前對美食往往用“甘鮮”兩字來評論,清朝美食家李漁則將“鮮”從與泛稱適口的“甘”中分離出來,提出“鮮即甘之所從出也”的精辟見解,即揭示了古之甘味包括了甜味和鮮味的事實。
調味是一門科學,調味品少了不行,多了也不好,存在一個“度”的問題。任何一種調味料,過量的使用都達不到“有味者使之出”和“五味調和”的美味效果。飲食調味要求咸淡適中,講的就是“度”要達到“和諧”效果。我國古代的調味理論很有哲理,在我國古代的味的觀念中,酸、辛、咸、苦都有濃淡程度之別,過濃時即形成刺激,所以稱“別味”;甘味無此差別,是感覺不到刺激的味,是正味。刺激的“別味”經過正味諧調,達到中和后不再感覺刺激。我國古代對濃味的食品“調以滑甘”,就是以甘味去沖淡“別味”,這就是“和味”。我國中醫抓藥有甘草和百味之說,可見甘味的“和”味作用。
鮮味能起到和諧各種味的效果,從理論研究和實踐中都可以總結出“飲食味要美,調好咸和鮮”、“食無定味,有鮮更美”和“選好鮮味調味料,制作美食很重要”等調味之理(在《“鮮”為人知》一書中可見到)。
鮮味具有出味、入味、和味、矯味、改善口感等方面美食調味功效,其中和味功能是其它基本味不具備的。現代風味化學研究表明,鮮味是美味之魂。鮮味的調味之道:出味是成人之美,入味是可口鮮美,和味是調和之美(也是各見其美),矯味是去不足存美。粵菜特點之鮮,是“食在廣州”的基礎。{page_break}
4、“廣”之和
廣州文化姓“廣”。“海納百川,有容為大”、“博大寬容”是嶺南海洋文化底蘊之“廣”;“集東西南北,融古今中外”是嶺南文化內涵之“廣”;“食在廣州,食全食美”、“和味”是嶺南飲食文化之“廣”;太陽、海洋、養生之羊———大寫的“羊”是嶺南文化生命活力之“廣”。
廣州得天時、地理之優勢,食物資源豐富。中華的大一統,將中原飲食、文化的精華——羊和嘉谷帶來了廣州,擴大了飲食領域。廣州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秦漢時期就開始與海外進行商品和文化的交流,使廣州的飲食發展空間得到無限延伸,使粵菜用料“廣”博奇異而先勝人一籌,這也是粵菜脫穎而出、名揚海內外的原因。廣東菜用料廣而精,配料多而巧。粵菜精工細作注重調味、加工技法多樣善變,可謂“食全食美”,而尤以廣州為著名。
廣州文化是五仙人帶來的游牧文化(羊)和農業文化(谷)與嶺南海洋文化(魚)、西方(洋)文化之“和”,即廣州文化是以藍色文明——海洋文化為底蘊的越文化與中原文化、西方(洋)文化之“和”。
嶺南文化之“廣”就是包容,就是“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