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紡織企業通過研發新品躲避價格風險
“減少普通面料的占比,加大自主研發精品原材料漲價的主要做法。”昨日,記者從業內獲悉,受制于滌綸短纖等原材料漲價,我市多家企業通過研發新品,提高產品附加值,以增加利潤,維持生產。
紡企不敢輕易接單
連日來,在棉花價格與生產原料PTA的“推波助瀾”下,以滌綸短纖和粘膠短纖為主的化纖品種價格持續上漲。
“現在,碰到客戶咨詢時,企業已不敢輕易接單。”推掉一個中東客戶的采購意愿后,業務員小吳告訴記者,原本出口紡織品的利潤在15%左右,幾天時間內原材料價格就漲了近五成,考慮到現在滌綸行情極不穩定,企業只好放棄這筆訂單。
據介紹,受棉花與PTA漲價的影響,上個月,以滌綸短纖為首的化纖產品,已由每噸9600元漲到每噸13000元,而上周還維持在每噸13000元的滌綸短纖,本周竟漲到每噸19500元,前后漲幅接近六成。
“原料替代”幾近失效
記者了解到,前兩個月,由于棉價上漲過快,不少紡織面料企業采用加大化纖的使用比例,來緩解成本壓力,但近期化纖原材料的上漲,使得這種替代方式幾近失效。
為了應對化纖、棉花原料價格的雙雙大幅上漲,不少紡織貿易企業又采取與外商簽訂25%浮動的合同,以降低企業在發貨期內所承擔原料價格上漲的風險。
但是,面對上游企業貨源的供不應求,這種抗風險的“活合同”做法似乎對于業界也有所失效。“除了價格波動,不少上游紗廠貨源短缺,如果紡織企業的現金流不夠,根本無法買到織造原料。”晉江一紡織面料企業負責人陳先生介紹,按以往的慣例,上游紗廠向紡織企業供貨時采用的多是貨到付款形式,而現在如果沒有全額付清貨款,多數紗廠不愿為面料企業供貨。“很多情況下,即便紡織企業手中持有現金,也未必能保證拿得到貨源。”
挽回一兩成利潤
那么,能否有什么方式來降低企業的風險?“通過研發高附加值的高檔面料,可以為紡織企業挽回一兩成的利潤。”石獅一紡織企業有關負責人表示,以浙江一企業為例,該企業原來生產一款普通印染面料的銷售價格約為每米1.16美元,而燙金的產品價格卻可賣到每米1.6美元。新品研發后,每生產1米的面料,利潤就可增加0.44美元。
“現在企業自主研發的功能性面料占比可達到50%左右,而這個數字未來還將不斷提高。”陳先生告訴記者,以前,企業生產的普通面料比例約占75%,而自主研發的精品只占25%左右。現在企業正忙于與高校科研機構對接,調整高檔次精品面料在產品中的占比,力求不在本輪原材料上漲中,與對手企業打兩敗俱傷的“成本價格戰”。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