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搭檔銷量下滑 史玉柱背后的保健品江湖
以“一個不開手機的閑人”自稱的巨人網絡集團董事長史玉柱,近日因在微博上自擺“烏龍球”而再次成為焦點人物。
4月28日,史玉柱在微博上表示,正在琢磨一個朋友的勸說——將保健品業務全關閉,并轉行賣保險。“發達國家的保健品行業為朝陽行業,在中國為夕陽行業。”史玉柱在微博中說。
可只過去了10天,他便在微博上改口稱,其因保健品不當言論已跑到國外向正在度假的300名骨干賠禮道歉。
在史玉柱言論引發保健品行業爭議背后,據記者對史玉柱前后話語內容調查,史玉柱所言并非無據可依。
以上海黃金搭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黃金搭檔公司”)為例,記者調查顯示,早在2008年,黃金搭檔公司的經營利潤便已出現大幅下滑。
相比于2009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黃金搭檔公司2010年銷售收入同比下降16.7%,而曾經風靡中國的“腦白金”保健品,其2009年銷量也下降到曾經市場最高值的一半左右。
而如果參考目前中國保健品市場競爭生態環境,作為國內的保健品公司,亦外有強敵,內有追兵。
黃金搭檔銷量下滑追蹤
如果不是因為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四通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四通控股”,00409.HK)的年報和季報披露,或許,2001年成立的黃金搭檔公司最近幾年的銷售業績仍不會被外界所知。
據香港交易所資料,在四通控股三大業務中,除了基于內地的IT電子及網絡服務業務和投資業務,剩下的一部分便是以黃金搭檔公司為子公司,以腦白金、黃金搭檔、黃金血康等為產品的保健品業務。
資料顯示,2003年12月,四通控股以12.4億元人民幣價格收購上海黃金搭檔75%的股權。史玉柱在微博上也說:“八年前我脫離該公司決策和經營,僅為股東之一。”
據四通控股2008年年報,雖然當年其健康產品毛利率仍保持在高位(腦白金、黃金搭檔和黃金血康產品毛利率分別為71.6%、70.2%和48.1%),且全年營業額增長43%,達21.44億港元,但是健康產品業務的經營溢利(凈利潤)只有3188萬港元,較2007年的1.44億港元同比下降77.8%。
當時一種普遍的看法認為,導致其營業額增長但經營溢利下降的原因,在于銷售收入并未達到原來廣告投入的產出比。
到了2009年9月23日,在四通控股的特別股東大會上,經營總業績持續虧損的四通控股私有化方案獲得股東投票贊成通過,10月21日,四通控股以每股作價0.48港元退市。
相比于其產品腦白金在2003年高達15.02%的市場占有率,據黃金搭檔公司2010年4月13日在其網站上公布的資料,2009年腦白金在中國保健品市場的份額僅為5.13%。
此次史玉柱微博“烏龍”之后,握有黃金搭檔公司銷售資料的國內某協會核心人士向記者透露,黃金搭檔公司的年銷售收入已從2009年的24億元左右下降到了2010年的20億元左右,同比降幅16.7%。
昨日,記者就財務數據真實性向黃金搭檔公司核實,但該公司人士以“我們對外宣傳這塊最近不太方便接受采訪”為由而回絕。
國內保健品市場摸底
對于史玉柱“夕陽產業”的所言,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多位保健品行業業內人士并不認同這種看法,據本報記者調查,史玉柱作別保健品8年里,中國保健品市場也發生了很多改變。
“保健品市場肯定不是夕陽產業。”中國保健協會專家朱海峰告訴記者,“隨著居民收入上升,而亞健康人群增加,疲勞年輕化趨勢出現,保健品未來需求巨大。”
朱海峰亦指出,未來保健品將向薄利化發展,隨著利潤下滑,消費者越發理性,保健品企業將很難像以往那樣拿出大量資金打廣告,過去那種“高舉高打”重營銷輕研發的企業將不再適合保健行業。目前,保健品行業廣告投入產出比已從過去的1:5下降到了1:1.5左右,隨著廣告產出比下降,單純依賴大量廣告以期獲得產出已經較難。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表示,相比于整個中國保健品市場,產品老化出新乏力,才是以腦白金為代表的老一代保健產品需要面對的夕陽挑戰,而這從黃金搭檔公司所推出的黃金血康未能做大就可以看出。
與八年前的史玉柱時代相比,中國保健品市場競爭力量也發生了變化。
據中國行業咨詢網《2010-2015年中國保健品行業市場調查及趨勢分析報告》,截至2007年底,中國已審批保健食品8900多種,保健食品生產企業達1640多家,年產值超過1000多億元。
據記者對目前國內保健企業的梳理,除了以中糧為代表的大型食品企業正在進軍保健品行業,原本屬于傳統藥品和食品行業的公司,也已進入這個市場,比如在A股上市的哈藥股份(600664.SH)、海南椰島(600238.SH)等等。
黃金搭檔公司財務數據出現銷售額下滑同時,據在A股上市的保健品公司湯臣倍健(300146.SZ)、海王生物(000078.SZ)的2010年年報,它們的保健品銷售額卻分別增長68%和84%。
就在史玉柱考慮關閉保健品業務的前一天,號稱中國首家食品營養研究機構“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奠基,作為央企的中糧也自此加入到國內保健品市場的競爭行列當中。
據中投顧問醫藥行業研究員郭凡禮透露,2009年中國保健品市場規模已達911億元,相比于2001年的285億元,在8年之間增了3倍多。另據保健品行業資訊公司庶正康訊公司研報,2010年中國保健食品行業增速或將超20%,并成為近來增長最快的一年。
微妙的競爭生態
然而,這并不足以代表中國保健品市場的全部。如果考慮到紛紛進入到中國的如安利、寶潔、仙妮蕾德等國際保健品巨頭的競爭因素,以及對比國內外保健公司的差異,僅以市場規模便言之“朝陽”為時尚早。
據安利(中國)研發中心資料,2010年安利在全球銷售額92億美元,中國的銷售額則高達220億元人民幣。
這意味著,在2010年,僅僅一個安利,就相當于十一個黃金搭檔公司。而若參照2009年腦白金5.13%的市場占有率來測算,與之對應的僅僅一家安利公司的產品,便占據了超過50%的市場份額。
巨大差距背后,則是中國本土保健品公司和海外保健品公司迥異的風格。
“中國保健品行業近幾年發展迅速,這是通過大量廣告投入獲得行業的發展,而國外保健品注重產品的研發和創新,通過高成本的研發投入,不斷滿足消費需求。”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梁銘軒曾說。
史玉柱還提到說,“十年前保健品行業前十大企業,在外圍打壓和妖魔化下,紛紛倒閉和轉行,現只剩我們堅守。”
對于此,中國保健協會保健咨詢服務工作委員會會長張大超則向記者表示,未獲得國家保健食品批文卻宣稱有保健功能的非法保健品,雖然數量不多,但也給保健食品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使保健食品進一步被妖魔化。
據了解,長期以來,中國保健食品企業傳統的思維似乎更樂于投資于設備、廣告和促銷,而對于作為企業和行業根本命脈的科學技術的投入微乎其微。
這也導致了中國保健食品行業自1996年誕生以來,始終徘徊在發展的初級階段,不僅產品同質化嚴重,市場競爭環境也日益殘酷,同時也鮮有領袖品牌出現。
國務院參事、中國保健協會常務副理事長秦小明則表示,一些保健食品企業存在著“忽悠”消費者的情況,肆意炒作概念或擴大宣傳,違背了市場規律和消費者意愿。倡導企業自律和有序公平競爭,科學進行消費指引,應成為保健食品行業健康發展的當務之急。
另有數據顯示,相比于歐美國家消費者用于保健品占總支出2%以上的花費比例,中國僅有0.07%,可見中國未來保健品市場空間巨大。
然而,這并不是夕陽或者朝陽產業爭論的關鍵。或許,更為關鍵的在于,未來的市場究竟在誰手中。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