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看“渝派服裝”的興衰
沒有哪個城市,像重慶一樣,對時尚有著如此強大的包容能力這一句評語,用在“渝派服裝”的興衰上,堪稱恰如其分。
1998年12月,重慶首屆國際服裝文化節(jié)在重慶舉行,“渝派服裝”的理念首次被提出;但由此之后的一段時間里,重慶服裝企業(yè)卻因缺少品牌包裝意識、生產與銷售推廣方式滯后、沒有相對集中的生產加工基地、上下游生產鏈不成體系等等原因,終成“水中月,鏡中花”。為了扭轉這一局面,一批重慶服裝企業(yè)痛定思痛,高薪聘請設計師,推出原創(chuàng)品牌,成立專業(yè)協(xié)會,在朝天門打造精品渝派服飾展示基地,大大改變了外地消費者對重慶服飾“假冒偽劣”的舊有印象。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沿海服裝企業(yè)大批內遷、生產設計人才爭相西行,渝派服裝迎來一個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漸漸露出復興的曙光……
渝派服飾忙“防盜”
8月底,本是朝天門批發(fā)市場秋裝上市、迎接全國顧客的季節(jié)。23日一大早,從涪陵趕來朝天門準備拿回本店秋裝的劉女士驚訝地發(fā)現:今年朝天門的秋裝非常少。森格妮婭、安吉妮婭、小辣妹等知名“渝派”服裝店,都還掛著韓裙、旗袍、吊帶褲等夏裝。
“現在朝天門市場的服裝新款被外地模仿得很快,早上新款出來。第二天,杭州、武漢等地市場就有新款上架了。”不少老板告訴她,大概要過一個月,等9月底貨發(fā)得差不多后,秋裝才會在朝天門上市。
還有少數已經掛上秋裝的店家表示:由于害怕被模仿,外面現在掛著的秋裝都是被設計師淘汰的款。
“今天出新款,仿貨明天就上架。”“安吉妮婭”老總黃明偉,前不久就“被盜”過一次。
一位操湖北口音的顧客提著大大的黑袋子來到他安吉妮婭的店鋪,每個新款都買了2—3件衣服,客人包里還有其他相鄰幾個店的新款。第二天,武漢漢正街市場就出來了相同的款式,而且價格低10%左右,當地經銷商不得不馬上找到黃明偉了解情況。
為了防止新款“被盜”,從8月開始,朝天門市場不再把新款掛在賣場,也不再一手交錢,一手拿貨。而是實行訂貨制,客戶要衣服,看了樣品后,需提前一到兩個月訂貨,到時工廠再發(fā)貨。
此外,不少老板還用提高拿貨門檻來限制新款流失。比如,一個款必須拿10套衣服,每套大、中、小、加大型號各3件,總共12件,這樣下來一套衣服至少拿120件,服裝店才肯發(fā)貨。
“假冒偽劣”之都
“十多二十年來,一直靠模仿廣東、福建服裝款式生存的重慶服裝,現在卻成了杭州、武漢等地市場追捧的對象。”談起這樣的巨變,在朝天門做了20年服裝生意、渝派服裝協(xié)會副會長的黃明偉不勝唏噓。
上世紀90年代,黃明偉就開始在新華路、八一路擺地攤賣服裝。那時,他主要做“跑貨”從廣東等地拿貨回來賣。
1998年,新華路的服裝攤位統(tǒng)一搬到朝天門屋頂花園做服裝批發(fā)。那時,一些老板就開始自己建立小作坊,做“攆貨”,而且主要攆“廣貨”。
“我們早上看到別人從廣州或者福建發(fā)回來的哪種款好賣,晚上就連夜加班生產,第二天一早就上市。”黃明偉說,為了服裝好賣,生產出來的東西都掛上廣州、香港的牌子。這些“攆”出來的貨利潤很微薄。一件衣服只有5-10元的賺頭,一天發(fā)貨量只有幾十件。從嚴格意義上講,它們當屬“假冒偽劣”產品之列。
做“攆貨”的嚴重的后果,是導致市場上服飾款式大同小異。黃明偉記得,自己曾請來一個沿海經銷商,一番好吃好喝的招待后,請求客戶去門市上看看,結果客戶半開玩笑地說,你們重慶的貨都是一個服裝設計師做出來的。
“那段時間很多經銷商都不來重慶拿貨,重慶市場發(fā)出去的貨相當少,整個市場幾乎處于停滯狀態(tài)。”朝天門市場管理處人員表示:朝天門綜合市場是重慶服裝業(yè)的集散地。但在這個輻射三峽庫區(qū)及西南各省、且有重慶服裝業(yè)“晴雨表”之稱的市場上,當年“重慶產”服裝卻不多見。2003年的一項統(tǒng)計數據顯示:在朝天門綜合市場交易的地產服裝中,有60%以上貼上外地商標“借殼上市”。
高薪抄底海派技師
其實,早在2002年,便有少數有先見之明的重慶老板,開始招募設計師,設計獨創(chuàng)的款式,開始打造自己的服裝品牌。
渝派服裝“卡娜磊詩”掌門人段勇,2000年開始在朝天門屋頂花園做服裝批發(fā)生意。學服裝設計出身的他,敏銳地意識到靠“山寨”別人,難以把品牌做大做強。
創(chuàng)新的關鍵在于人才。但那時重慶企業(yè)幾乎沒有專業(yè)的設計師,只有少數企業(yè)老板學過服裝設計。段勇從沿海高薪聘請了2名設計師來重慶,成為朝天門市場最早擁有自己設計師的服裝店。
考察全國各地市場的新款,上網搜索各大時裝的品牌發(fā)布會,再結合重慶女性的打扮特點……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磨合后,段勇的設計師拿出了跟本土風格結合得很好、賣相十足的新款式。
“比如羽絨服,因為以前多是為北方客戶準備的,注重保暖而不注重式樣。而我們推出的新款羽絨服,在注重面料保溫的同時,尤其注重款型,顏色也引進了亮白、玫紅、灰粉等,還加入了皮草、繡花等元素。”
“卡娜磊詩”自主設計的第一批原創(chuàng)服裝款式,市場反響出人意料地好,一上市即遭遇哄搶,得到各地經銷商的大批定單。
嘗到自主創(chuàng)新甜頭的段勇,開始逐步擴大招募設計師的規(guī)模。如今,他的設計團隊已從當初的2個人發(fā)展到二十多人。
“在一些品牌企業(yè)的帶領下,越來越多的經營戶意識到了獨立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據“蒂王花”老總、渝派服飾協(xié)會副會長王勇表示介紹:2005年前后,意識到重慶服裝軟肋的老板,都去沿海請來高水平的專業(yè)設計師,渝派服飾漸漸有了起色。鐘耘、鄧毅、黃明偉等一批服飾老板創(chuàng)造出了“詩曼其爾”、“衣飾俏麗”、“安吉妮婭”等一批知名服裝品牌。
2008年,渝派服飾更是迎來千載難逢的發(fā)展機遇。由于金融危機的到來,不少以承接外貿服飾為主的沿海服裝企業(yè)倒閉,渝派服裝企業(yè)趁機高薪“抄底”,聘請了大批沿海的優(yōu)秀設計師技師和熟練技術工人來渝。段勇的設計團隊,正是在這一年在人員上暴漲了一倍。
“以前自己店里一個季度的服裝就十幾個款式,而且不成體系。但后來有了專業(yè)團隊的設計師,服裝發(fā)展到50多個款式,幾乎可以開專柜了。”王勇表示:由于重慶女性愛美的傳統(tǒng),重慶人敢想敢干,款式再難的衣服都敢做;有什么流行前沿的元素,都敢運用到服裝上來,于是服裝款式越來越新穎時尚,給渝派服裝也帶來了很大的品牌知名度。
黃沙淘盡始見金
2005年,一次偶然事件,讓重慶服裝得到了一次亮相的機會。當時,杭州一位服裝批發(fā)“大佬”,去廣州大量進貨時,偶然從包裝袋上發(fā)現了“重慶航空”字樣。他順藤摸瓜,發(fā)現自己在廣州拿了兩三年的貨,竟都來自重慶。而朝天門市場的服飾新穎時尚、琳瑯滿目,每件還比廣州要便宜20-30元。
這位客商欣喜若狂,立即全面轉戰(zhàn)重慶。他那些來自全國各地的商人朋友聞聽此訊,也紛紛到重慶這塊“新大陸”淘金。
“廣州白馬服裝批發(fā)城和杭州四季青服裝批發(fā)城是全國數一數二的服裝批發(fā)市場,這里曾是粵派、杭派服飾的天下。但如今,有超出50%的商家到朝天門進貨。”業(yè)內人士告訴記者。
很多外地商人為了第一時間拿到重慶貨,紛紛在重慶購房置業(yè)。部分在廣州白馬做服裝生意的重慶商人也開始回流家鄉(xiāng)投資建廠。
“如今在鄭州、武漢、貴州等全國各地的大批發(fā)市場,只要一開門,賣的全是渝派服飾!以前是大家偷偷摸摸不敢說是"重慶造",現在是不打重慶的牌子就不好賣了!”談起這個轉變,黃明偉掩蓋不住內心的激動。
“本地產品是朝天門市場的靈魂,缺少了本地產品這一支撐主體,市場就成了空殼。正是有了渝派服裝加工這塊,才有了朝天門市場的特色。”相關人士分析。
在這種情況下,渝派服飾協(xié)會應運而生。2004年,一百多名會員成立了渝派服飾協(xié)會。
“浙江柯橋服裝城、武漢漢正街都能培育一大批浙派、漢派服裝,大家也想通過朝天門市場,在全國打出渝派服裝的名氣來。”渝派服飾協(xié)會會長宋顯陽表示,過去走四方的渝派服裝再也不用隱姓埋名。
2008年8月,朝天門市場地域特色極強的“渝派精品服飾城”隆重開業(yè),標志著重慶正式提出了要用自己的品牌來打開全國的市場。翌年,渝派精品服飾城銷售量便突破60億,匯集渝派女裝知名品牌300多家,成為目前西南地區(qū)最大的地產服裝交易、展示中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fā)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fā)言請遵守相關規(gu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