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喊了一年 絲綢博物館未見蹤影
廣州建絲綢博物館的消息早已傳出,而去年荔灣區人大會議上,該區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將“加快廣州絲綢博物館的建設”,明確表示計劃將廣州絲綢博物館放在錦綸會館之內。
如今絲綢博物館籌建進度如何?昨日走訪發現,盡管一年過去了,但會館內景象依舊,墻壁上陳列的作品甚至布滿了灰塵,游客甚少,顯得格外冷清。有關人士透露,籌建博物館的方案其實早已上報,但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未有動靜,博物館建設說不定還會“流產”。
錦綸會館變身絲綢博物館
規劃
去年初,荔灣區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將“加快廣州絲綢博物館的建設”,也有消息傳出:該博物館計劃放在錦綸會館之內。
據悉,錦綸會館作為廣州絲織業的行業會館,始建于雍正元年(1723),2001年因擴建康王路,廣州市政府歷時4年,斥資700多萬元將會館整體平移至現康王南路289號并進行了修復。2005年2月移交給荔灣區政府管理,2008年11月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昨日了解到,荔灣區文化部門有一份關于如何打造廣州絲綢博物館的初步方案。方案提出:從海上絲綢之路的視角出發,重點突出錦綸會館作為廣州絲織業行業會館的功能,擬設置5個展覽區:行商匯聚、錦綸祖師、會館平移、桑蠶養殖、紡織工藝和廣繡精品、絲綢貿易(雕塑)。其中最令人期待的是,博物館將真實的蠶放在館內養殖,讓市民前來參觀時可以了解到桑蠶吐絲、絲綢的制作、工藝以及貿易等全過程。
有關部門還設想,錦綸會館辦成絲綢博物館后,將成為上下九步行街的重要旅游景點,游客參觀步行街的第一站,館內可供游客參與制作或購買絲織工藝品。恢復每年一度的“祖師誕”,組織在廣州經營絲綢、服裝等有關行業的業主前來參拜,形成固定的民俗活動。
館內景觀沒變化籌建方案等批復
現狀
絲綢博物館籌建得怎樣了?昨日走訪,卻發現會館內景象毫無變化,大堂兩邊墻壁上陳列著幾件廣繡作品,進入后廳,正中央掛著一幅張騫先師的畫像,此外可謂別無他物,四壁皆空。上周剛參觀過錦綸會館的市民晏先生說,“會館建筑很漂亮,但缺乏講解和有效指引,里面展品單薄,這么旺的一個地方沒有利用好,真是浪費。”
更令人唏噓的是,盡管錦綸會館靠近上下九旺地,而且一直免費對外開放,但館內卻是空蕩蕩的,停留許久,極少見到參觀的游客。這座見證了廣州海上絲綢之路輝煌歷史的省級文物建筑,十分冷清。{page_break}
不是說要籌建絲綢博物館,為何沒什么變化?就此采訪到館內的有關工作人員,他表示,聽說早在去年荔灣區開人大會議之前,籌建博物館的方案就已經遞交給區文化部門,后來在區政府工作報告當中也鄭重提及此事,區領導對此也十分重視,但至今籌建方案仍未批復下來。為什么還未批復?工作人員表示“這就不清楚了”。
隨后,就此采訪到有關知情人士,其透露,籌建事宜之所以停頓下來,大概有三個主要原因,一是區文化部門對籌建方案還沒有最終的定論,二是籌建博物館的經費需要進一步落實,三是要建博物館,必須配備相關的專業知識人員,但這方面的工作亦未見有什么動靜。“現在都不知道博物館還建不建,說不定籌建方案會流產呢。”該人士感嘆。
會館對研究海上絲綢之路有重要價值
專家
絲織業在嶺南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明清時期廣州絲織業已很繁盛,主要集中在西關一帶,所產絲綢已“甲于天下”。
荔灣區文管所所長黃勇指出:“錦綸會館對于研究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有著極為重要的歷史價值。”錦綸會館最重要的資源首先是錦綸的無形資產——錦綸會館品牌,目前已由區文物管理所登記注冊,以保護知識產權。其次,錦綸會館的建筑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物證,總建筑面積668平方米,在館內完整保留19方21塊碑刻(其中有兩方碑均由兩塊碑石組成),是研究清代資本主義萌芽和廣州絲綢貿易發展史的重要實證。再次,當年錦綸會館的平移工程是我國磚木結構古建筑中把上部結構連同基礎一起整體轉移的首例,平移工程史料和遺跡對游客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最后,錦綸會館供奉錦綸行業先師“漢博望侯張騫”,雖然絲織業在黃帝之時便已出現,但其技術得以發展成熟卻是張騫的功勞,絲織業奉其為祖師,過去每年農歷八月十三“祖師誕”,行內人敲鑼打鼓、抬著燒豬來此賀誕。在黃勇看來,在日益重視傳統文化的今天,錦綸會館的存在,對絲織業“祖師誕”這一傳統節日價值的深度挖掘是一個重要的載體,它們之間的關系可以與當前復建的廣州城隍廟與廣府廟會來相比。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