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十字路口的中國制造 面臨雙重挑戰
應對國內“雙重挑戰”:向改革要“新空間”
除了國外“前堵后追”,中國制造業還面臨來自內部的雙重挑戰:一個是國內部分高端制造業轉向海外;另一個是一些民間資本出現“逃離”實體經濟現象。
近幾年,萬向集團、華為、三一重工等高端制造企業布局海外步伐加快。三一重工目前有30家海外子公司,已在全球建成15個物流中心,在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廣設研發機構。
對此,一些論壇嘉賓擔心國內高端制造業會呈現加速“外流”趨勢。
但三一重工負責人發言認為,中國大型企業轉向海外,可以通過本土化規避國外貿易壁壘,“搶灘”海外市場。
與會嘉賓表示,總體上看,國內部分高端制造業“外流”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并存。當然,如果中國改革停滯,則可能導致高端制造業“一邊倒”被發達國家“收入囊中”。
董明珠認為,民營制造企業的發展環境仍有待優化,在資金、政策、創新體制等制度層面上,政府應為民營制造業在本土“生根發芽”松綁和“輸血”。
因為發展環境存在問題,近年來國內一些地方出現了“虛擬經濟火爆、實體經濟弱化”的局面,值得警惕。
蘇波坦言,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是我國制造業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落后產能規模大、壟斷行業進入難,加之生產要素成本不斷上漲,導致投資回報率偏低。
應對新興國家“同質競爭”:重構“新比較優勢”
“前有發達國家搶占高端制造業,后有新興國家承接中低端制造業轉移。”遲福林說,“中國制造”長期依賴的低成本比較優勢逐步削弱,新的競爭優勢尚未形成。
論壇提供的數據顯示,以制造業人員平均工資為例,目前越南大約是每月1000元人民幣,印度大概是600元,而中國東部沿海已經達到2500元至3000元。
“中國制造業綜合成本已超過一些新興發展中國家。這讓有些制造企業感到迷失和擔憂。”蘇波說。
2011年以來,北京和長三角、珠三角等25個城市最低工資標準平均增長22%。一些企業出現了“用工荒”,而少數跨國企業也有轉移出中國的跡象。
一個典型案例是,中國一度是耐克最大的全球制造基地,生產了40%的耐克鞋,但目前越南超過中國成為耐克最大生產基地。
與會嘉賓認為,傳統比較優勢難以為繼,如何在新一輪國際科技產業競爭中贏得主動,已成為“中國制造”必須解決的新課題。
“構建新比較優勢,首先要提升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格力電器公司總裁董明珠說,貼牌、代工是企業自主創新的必經之路,但干了十多年、幾十年還是這樣,最終只能被淘汰。
“很多有魅力的品牌,比如蘋果手機,人們以第一個買到為快樂。”林左鳴用蘋果產品的例子指出了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方向:培育兩個核心要素,一是擁有核心技術,二是注意不可復制性的建立。
另一個“新比較優勢”是培育新一代產業工人。“人力資本也有個轉型升級問題。”蘇波說,政府和企業要積極發展職業教育,培育“中國制造”基于人力資本的新優勢。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