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服裝品牌 緣何冠洋名字
伴隨氣溫回升,各大商場紛紛進入春夏服裝促銷季。近日,筆者走訪省會多家大中型商場發現,近八成的女裝是以英文字母作為品牌名稱,而這些往往被消費者誤以為是國外品牌的服裝,其實不少是冠以洋名的國產服裝。
假洋品牌充斥服裝市場
22octotobre、MYMO、OBEG、JESSInewyork……在省會北國商城二樓和三樓女裝部看到,各式各樣以英文字母作為品牌名稱的服裝充斥賣場,筆者儼然置身一家匯集世界各地品牌的高級女裝店。然而,仔細查看服裝吊牌發現,這些女裝的產地多為北京、上海、廣州,有些甚至從品牌注冊到產地全在國內,是名副其實的國產貨。
銷售人員向筆者推薦某韓國品牌,筆者發現其吊牌上的產地五花八門,分別為連云港、廣州、上海、深圳和韓國等。面對質疑,銷售人員解釋說,因為服裝面料和配件產自國內不同地區,所以標注的產地各不相同。但是,同一品牌服裝僅產地就標注多達四五家,這對普通消費者而言將很難形成清晰的品牌認知。“假洋品牌在服裝行業很普遍,在一個商場里,真正的進口品牌超不過兩成。”據一家服裝公司人士透露,目前市場上所謂的洋品牌服裝主要有三種:一種是正宗的外國品牌;第二種是國外品牌與國內企業合作,在國內貼牌生產;還有一種,其設計、生產、銷售都在國內,只是在國外注冊商標,這種假洋品牌在市場中約占40%以上的份額。
消費者“崇洋”心理所致
筆者在省會百盛購物中心二樓女裝部遇到兩位挑選服裝的年輕女士,她們均表示,平時購買衣服偏愛洋品牌。“現在穿衣服首先就是看牌子,雖然知道很多帶著外國文字的牌子其實是國內生產的,但只要價格能接受,還是將其作為首選。因為‘洋’服裝穿起來會顯得高檔、有品位,讓朋友們看到了也覺得有面子。”
業內人士表示,現在消費者選購服裝時越來越注重品牌,許多國內服裝廠正是抓住了消費者的“崇洋”心理,想方設法為自己的品牌披上“洋裝”,從生產到包裝再到營銷,盡量讓自己的品牌洋氣十足。此外,如果采用英文標識,還有利于做外單生意,開拓海外市場,即使出口轉內銷也更容易保證利潤。
河北省紡織服裝行業協會會長劉連紅分析,因為消費者認可洋品牌,現在許多國內服裝企業紛紛打起洋品牌的算盤,他們通過海外商標注冊、邀請知名代言人、使用外文字母作為品牌名稱等手段,期望贏得市場。他同時表示,對于服裝企業而言,僅僅起個洋名字,未必一定贏得競爭優勢,質量、款式等才是一個服裝企業在市場立足的根本。“所以,國產服裝企業首先要積極調整產品結構,不斷提升產品設計水平,同時要努力挖掘民族特色,塑造民族品牌,通過產品創新提高市場競爭力。”
工商部門有關人士表示,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關于規范企業名稱和商標、廣告用字的通知》明確要求,“中國企業在國內銷售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務上注冊文字商標的,提倡使用中文。外國企業產品在中國市場銷售,必須在產品包裝和使用說明書上同時標注中文”。如果產品虛假宣傳涉嫌消費欺詐,消費者可向工商部門舉報。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