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漢派服飾新標桿,湖北漢川爭建中華輕紡名城
從2006年開始,武漢大運鵬森制衣公司總經理張國春就開始頻繁往來于武漢的漢正街與漢川的漢正服裝工業城之間。
那時,已在漢正街打拼20多年的他,在位于漢川經濟開發區新河工業園的漢正服裝工業城購買了4000平方米廠房。他是第一批在漢正服裝工業城購置廠房的企業主。
如今,他的“同路人”林林總總數以千計。這是他當初買廠房時始料未及的,也使他有了另外一重身份:漢正服裝工業城商會會長。
近年來,漢正街轉型升級,硚口區長豐鄉服裝生產企業被限期遷出。作為伴飛大武漢的衛星城市,漢川市投資6億元,建設華中地區最大的集服裝生產、輔料加工、物流、商貿一體的漢正服裝工業城,主動承接漢正街服裝產業轉移。
為了讓落戶企業茁壯成長,新漢正服裝工業城立意建起漢派名品服飾基地、中國名品服飾基地、中國童裝品牌基地等,劍指“中華輕紡名城”。不走造城、擴城、管城的老路子,要借勢打造成漢派服飾的新標桿,傳承和弘揚老漢正街的經典文化。
“小作坊”變身“工業城”
上世紀80年代末,張國春就開始在漢正街辦廠。不過,說是廠,倒不如叫小作坊。
工人們在擁擠的車間里工作,在旁邊的房間里休息。安全設施談不上,機器的轟鳴還經常招致周圍住戶的抱怨。
生產、生活、倉儲“三合一”,張國春的作坊,是漢正街服裝產業的典型模式。
在搬遷到漢正服裝工業城之前,從漢正街燕山巷到漢陽王家灣,他的“作坊”在各種租用的狹小民宅中被“趕”了5次,也搬了5次。
漢正街的發展瓶頸,早已被一位有心人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并積極行動改變現狀。他就是湖北川東投資控股集團董事長李志祥。
2005年,李志祥提出:“能不能批200畝地,搞個服裝加工園區,將漢正街的服裝生產引過來?”漢川市領導當即拍板:“招商引進,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漢川歡迎!”
2005年10月,漢正服裝工業城動工建設,并由200畝規劃調整為2300畝,2009年控制性詳細規劃達4960畝。
商貿之“根”留在武漢,工業之“基”置于近鄰。漢正服裝工業城的建設,正當其時。
這一項目不僅得到漢川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孝感、武漢兩地乃至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
截至目前,漢正服裝工業城共完成開發面積2936.53畝,除引進的大型企業自建廠房用地外,川東集團統一建設標準廠房及配套設施引進規模企業、小微企業和商業經營戶共1750家。其中成衣加工企業218家,印染企業12家,洗水企業5家,紡織企業3家,輔料企業54家。
打造漢派服飾新標桿,爭建中華輕紡名城
紡織服裝一直是漢川市的傳統優勢產業。
漢川是國家優質棉生產基地,年產優質棉20多萬噸,年紡紗200多萬錠,紡織服裝技術工人30余萬。
漢正服裝工業城的建設,一方面不僅使漢川紡織服裝生產產業鏈加粗延長,推動產業集群的聚集和壯大;另一方面,隨著服裝工業城大制造、大商貿、大物流構想的實施,使服裝制造、商貿、物流這一大產業鏈相對完整,促進紡織服裝產業轉型升級,加速漢川紡織服裝千億產業的形成。
業內人士認為,漢正街服裝企業的大轉移,是漢產服裝一次鳳凰涅槃的機會,如果政府重視并引導,各方給力,漢川經濟開發區新河工業園完全可能成為與浙江柯橋類似的中國輕紡名城。
多次到江浙考察的李志祥也認為,將漢正服裝工業城建設成為中國輕紡名城完全有可能。他說,現在正在努力的是將漢正街紡織服裝加工、商貿、物流產業整體轉移到漢川,建設華中輕紡名城。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