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紡織服裝龍頭企業盤點
新年伊始,浙江紡織機械行業三家龍頭企業的老總不約而同地將力氣放在技術提升上。在他們看來,只有深化技術創新,才能走出低端制造的窠臼,贏得未來。
“廉價勞動力的時代正在遠去,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必須搶抓技術紅利才能適應新的競爭形勢!”在與記者的交流中,他們如是說。
年底的事千頭萬緒,但在陳其新的日程表里,有一件事是必須做的,那就是春節前到武漢大學探討新一代數控紡機的研發,并為人才儲備做準備。
在外人看來,泰坦股份已經很不錯了。這家專業研發和制造新型紡織機械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已經進入全國紡機行業綜合實力排名前八。
但陳其新不這么看,他有一種火燒眉毛的急迫感。前不久,泰坦股份建立了省級重點企業研究院,組建了技術攻關小組,并研發成功新一代紡機,轉速超過每分鐘600轉。目前,這款紡機已成功替代了進口設備。
雖然研發的路上取得了一點成績,但陳其新深感人才的緊缺。“在搶抓技術紅利的時代,拼的就是人才!”他說,公司前不久又聘請了紡織印染領域的兩名頂級專家,研發力量日益壯大。
記者注意到,泰坦股份600多名員工中,科技人員就占了200多人。靠著這些研發人員,泰坦股份逐漸完成了從傳統紡機制造向現代紡機制造的轉變。他們研發的數碼高速劍桿織機不僅成功替代進口,還返銷意大利、土耳其等國。
下一步,陳其新打算建設好“泰坦——武漢紡織大學協調創新技術中心”,深化與東華大學等院校的合作,打造一支在紡織機械設計及智能控制領域有話語權的人才隊伍。“真正把人才優勢,轉變為技術紅利!”他說。
智能革命引領世界制造業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先進制造技術正在向信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智能制造日益成為未來制造業發展的核心內容。智能制造技術是在現代傳感、網絡、自動化和擬人化智能技術等先進技術的基礎上,通過智能化的感知、人機交互、決策和執行技術,實現設計過程、制造過程和制造裝備的智能化,是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與裝備制造過程技術的深度融合與集成。
近年來,由人工智能、機器人和數字化制造技術等相結合的智能制造技術,正在全球范圍內引領新一輪的制造業變革。當今世界制造業智能化發展呈現兩大趨勢,一是以3D打印為代表的“數字化”制造技術嶄露頭角,二是建模與仿真使產品設計日趨智能化,以工業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制造裝備在生產過程中應用日趨廣泛,全球供應鏈管理創新加速,智能服務業模式加速形成。{page_break}
十字路口走對路
人口紅利弱化倒逼轉型
記者:人口紅利一直被認為是浙江乃至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以廉價勞動力優勢為主要標志的人口紅利正在加速消失,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李東華:人口紅利從來不是永久性的增長因素。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隨著人口結構轉變的完成,這種特殊的增長因素最終要消失殆盡,日韓等國在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間,在人口紅利結束之前已完成了躋身發達國家行列的轉變。
未來十幾年,我國傳統意義上的人口紅利優勢將逐步減弱,預示著浙江必須要尋找新的“紅利”增長點。從這個意義上看,人口紅利的淡出,反而可以成為浙江轉型升級的一種倒逼機制。
陳中強:我以前是做模具制造的,在寧海模具制造企業有幾千家,依靠廉價勞動力獲得發展的企業遍地都是,大部分企業沒有技術優勢,大家拼的是成本和價格,利潤越來越低。現在,日子過得好的幾家模具企業,都是掌握核心競爭力的。我在前幾年已退出這一行業,進入激光修復領域。
技術紅利是新的增長點
記者:如何應對人口紅利的淡出?需要做些什么?
李東華:當勞動力低成本優勢不再的時候,浙江需要更多地以技術創新來彌補人口紅利下滑帶來的沖擊。
不過,技術紅利需要投入才能顯現出來,而當前浙江在這方面卻不容樂觀。2011年,浙江研發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為1.96%,而發達國家的研發經費占GDP比重早已超過3%.投入不足導致技術創新力相對不足,會導致經濟增長水平下移,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陳中強:從模具行業出來后,我轉做激光修復產業,這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工業服務業。四五年下來,我們已經成為國家產學研激光技術中心設在國內的唯一產業化基地,目前在申報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過去一年,我們應用激光熔覆技術幫助周邊制造業企業節省設備更新費用上億元。
一個月前,我們研制出八軸八聯動的激光數控加工中心,這個新式武器長8米、寬5.5米、高6米,可以360度地對電廠軸承、礦山企業的大型設備進行激光熔覆維修,完成機器手都做不到的高難度動作。目前,只有德國有類似產品。過了春節,專家將現場驗收。
模式轉變是場持久戰
記者:技術紅利并不能坐收其成。以技術紅利替代人口紅利,政府和企業應當樹立怎樣的觀念并如何實施?
李東華:技術紅利替代人口紅利,是浙江發展動力機制的變化,是浙江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升級,但技術創新對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最終還要看企業創新能力是否形成。
無論如何,依托于廉價勞動力的粗放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我們將別無選擇地走上一條創新驅動、有質量、有效益的可持續增長模式之路。這是對浙江經濟結構的一種強制性調整,也將是浙江經濟面臨的持久性挑戰。{page_break}
宏華數碼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金小團
員工不變,產值增兩倍
剛在美國轉悠了一個星期的金小團很興奮地回到了杭州,這不僅僅是因為他在美國開了眼界,更是因為談成了一筆紡織機械關鍵零部件的采購協議。
在過去的20年里,金小團和他的公司一直致力于推動傳統紡織機械產業的轉型升級。他們研發的新型服裝數碼噴印設備的產量是三年前的20倍。他領導的宏華數碼也被評為省創新型和專利示范企業。
在美國,他一刻也沒閑著,馬不停蹄地了解最先進的高集成度紡織印染噴頭的相關技術指標。他很清楚,這種新式噴頭可以在紡織印染過程中以更低的成本獲取更高的產能,對他的宏華數碼提升整體技術水平至為關鍵。
“協議已草簽,先小批量購進,跟我們的設備整體匹配后,再大批量裝配我們的紡織機械。”金小團說。
追逐技術紅利,就要無止境創新。金小團堅信這樣的信念并不斷付諸行動,這使得宏華數碼的紡機備受市場歡迎。最近,他常常要接待紹興來的棉紡企業客戶,要求增加對宏華數碼的設備采購。
“新的一年,我們將依托更加先進的數碼噴印設備,推出個性化印染業務,在淘寶上接受消費者的個性化訂單。”金小團透露,消費者可以將自己的創意提交上來,交由宏華數碼先進的設備來制作。在他的新年規劃中,同樣的員工數將創造兩至三倍的產值。這,令他興奮,讓他期待。
慈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平范
有技術,不怕“邊緣化”
臨近年關,慈星股份的會議室里,孫平范再一次召集科研人員碰頭,研究針織橫機的關鍵性技術難題,力圖以自主研發攻克針織橫機自動化的幾個頑疾。
孫平范是有這個底氣的。一個月前,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下屬的中國紡織機械行業產品研發中心落戶慈星。此前,該協會組織專家對慈星股份的研發團隊和設備,里里外外考察和評審了一遍,并給出了充分肯定。
在孫平范看來,大量裝備制造企業都面臨著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的窘境。如果不抓緊提升技術含量,不搶抓浙江紡織印染裝備制造行業的科技紅利,浙江在該領域的競爭將被邊緣化。
“最近三年,我們投入的研發經費就有2.5億元。”孫平范說,今天多投入一分錢,明天就收獲一份更強的競爭力。在今年嚴峻的經濟形勢下,慈星的國內市場份額仍實現了20%以上的增長。
向技術要紅利,慈星還走出了一條新路。他們在行業內率先提出變“制造業”為“制造服務業”。公司組建了1400多人的技術服務團隊,為用戶提供保姆式服務,贏得了客戶的信賴,進一步提升了企業的技術紅利。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