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繡的魅力——針尖下的千古名畫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里,出自宋徽宗筆下的國寶級千古名畫《臘梅山禽圖》被靜靜地珍藏。對于普通民眾而言,要想看到這幅作品并不容易。而蘇州刺繡研究所的藝術家“以針作畫”,巧奪天工般地制作了《臘梅山禽圖》的蘇繡作品,其細密的運針、層層的加色,將宋徽宗筆下筆調老道、結構嚴謹的鳥兒繡制出毛羽柔順而豐滿、樹干渾厚而極富質感的感覺。
7月27日,天工雅清—蘇州刺繡研究所刺繡作品晉京展在北京愛慕美術館開幕,蘇州刺繡研究所將宋徽宗的千古名畫“以假亂真”地展現在大眾面前。
優越的地理環境、優質的蠶桑絲蛹、溫良恭儉的水鄉品性造就了中國四大名繡之首———蘇州刺繡。蘇繡,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page_break}
“花隨玉指添春色,鳥逐金針長羽毛”是對蘇繡繡娘技藝的絕妙形容。許多蘇繡珍品需要仔細分別才能看出不是畫作而是刺繡。這種“以針作畫、巧奪天工”的高超水平也源于高水平的畫稿基礎。吳門畫派由唐伯虎、沈周等人開創,畫技精湛,徒子徒孫遍布江南。為了生計,不少吳門畫派的畫師開始為蘇繡設計,將傳統山水畫的精髓引入到蘇繡當中,通過對這些書畫技巧的描摹和借鑒,蘇繡更趨精美雅致,從民間藝術一舉登上大雅之堂。自此之后,繪畫與刺繡有了解不開的緣分。
蘇繡和江南,是兩個割裂不開的詞匯。蘇繡承載了江南的溫婉柔美,而所謂江南,一幅幅蘇繡就是它最直觀的表現。在眾多作品中,由蘇州刺繡研究所制作的《麗人行》和《簪花仕女圖》完美展示了我國盛唐時期的奢華生活場景,體現了蘇繡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繡工細致、針法活潑、色彩清雅的特有風格。
《麗人行》的繡稿是唐代畫家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的局部,通過對虢國夫人姐妹乘著雄健華騮并轡而行的描繪,顯示了生的活力和美的魅力。整幅作品以軟緞為底料,運用蘇繡傳統的散套針和施套針法繡制,以精細的繡工,和順的鑲色,完美的將人物衣著色彩的艷而不俗,人物形態的惟妙惟肖,發髻造形的變化多端表現的生動感人。繡出了原作“態濃意遠淑具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的特色,體現了蘇繡精細雅潔的技藝特色。
唐代著名畫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圖》是中國古代仕女畫的經典作品,反映唐代宮廷婦女生活的寫實長卷。以此為繡稿的蘇繡作品開臉打底三絲,再二絲繡五層,一絲繡八層,最上一層以一根繡線的32分之1繡三層。衣服紗蔓亦復如是。細處花紋頭飾清晰可見,絲絲分明。由于絲線太細,絲線易斷,可見繡娘之傾心瀝血。
本次蘇繡展的作品多出自名家,題材廣泛、內容豐富,風景如畫的山水亭臺、栩栩如生的花鳥魚蟲,古今中外的秀麗面龐……都一一展現在觀眾面前。其匯集了不同的藝術風格、創作類型、針法色彩的蘇繡珍品,體現了“山水能分遠近之趣;樓閣具現深邃之體;人物能有瞻眺生動之情;花鳥能報綽約親昵之態”的典型藝術特點。刺繡大師結合名人畫作、畫稿進行再創作,以針作畫、巧奪天工,其中《懷鄉》、《春回大地》等作品是刺繡與當代書畫融合的扛鼎之作,是蘇繡在藝苑中吐芳挺秀,與書畫藝術媲美爭艷的生動寫照。
在收藏界,蘇繡早有“軟黃金”之稱。值得收藏的蘇繡有三類,一是書畫名家,二是稀缺材質,三是精湛傳統工藝。好的蘇繡作品融合了手藝人對工藝和藝術雙重要求。考一件好的作品,不僅圖案美觀,細節處理細致,而且顏色富麗,給人獨到的視覺感受。
蘇繡在技藝上,表現手法極為豐富,采用蘇繡與發繡結合,發繡與發刻結合,刺繡與緙絲結合,刺繡與緙毛結合等等樣式,為其衍生和發展開辟出一條條道路,大大加強了蘇繡表現力度和畫面效果。
蘇繡所以令人愛不釋手,主因是其品種、造型、圖案、畫稿、針法、繡法、色彩、技藝、裝裱等多方面的綜合表現,而針法的穿插運用,是構成繡品各種藝術形象的特色語言。而今,蘇繡針法已發展到了43種。
傳統手工蘇繡目前用的線都是真絲絨線,在刺繡高檔繡品時,劈絲分線,在刺繡時,做到精細、精密、平整、針腳疏密勻稱、顏色過渡自然,整體色彩藝術處理好,自然就能成就一幅好的蘇繡作品。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