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港買奢侈品不再劃算 內地打折力度增加
有相似經歷的還有深圳師奶陳太,“現在在香港購物,價格遠沒有以往有吸引力,而且普通的日用品價格也有節節高的感覺。”以前港幣兌人民幣有匯率價差,不少廣州深圳師奶會組團過香港“打醬油”、購買日常消費品。
記者了解到,今年4月港幣兌人民幣匯率破“8”,照例赴港購物理應更加劃算了,但近日不少赴港購物的廣東消費者卻感慨:“現在去香港買東西好貴!”
現象一:服裝藥品價格今年“節節高”
上周,李小姐去香港出差,趁休息間隙,來到海港城的ZARA店購物。沒有想到的是,她之前在廣州看中的一條黑色修身褲,居然標價299港元。“我在廣州萬菱匯的ZARA店看過,一模一樣的褲子標價才人民幣199元。”去掉匯率差,也要約230元人民幣,一條褲子香港比內地要貴20%。
有同樣感受的還有市民張小姐,她告訴記者,在廣州ZARA專賣店看中一對標價為499元的女鞋,但是在香港專柜的標價為699港元。“折完匯率也要553元,比內地貴了34元。”
李小姐告訴記者,乘坐直通車來回也要花費四五個小時,再加上來回耗費的精神、體力,更是不劃算。
記者調查發現,事實上,隨著人民幣的升值,不少商家已經開始調整內地和香港的價格差。“眼下在香港購物的價格越來越高,此前我一直買的一款保濟丸,以前才12元港元一盒,現在有的店已經賣到了25港元甚至30港元一盒,升價幅度遠比匯率要多。”另一位消費者陳女士表示。“還有正骨水,在同一家藥房購買,今年年初只需要48港元,最近我去問價已經漲到68港元了。”
現象二:街頭茶餐廳服務費高達15%
除了購物花費貴了,不少細心的消費者還向本報記者反映,香港的餐飲價格也連連上漲。
消費者陸先生告訴記者,最近他因私人關系前往香港多次,發現尖沙咀的茶餐廳菜品價格出現了多次調整。“價格牌上貼了好幾個標簽,都是一次次漲價更改的。”陸先生表示,以前在茶餐廳吃份碟頭飯不會超過50港元,但近期他和朋友在一家茶餐廳點了兩份碟頭飯加兩杯飲品,還有一個價值14港元的奶油豬仔包,結賬時居然要260港元。“以前都不用收服務費的,埋單才發現服務費高達15%!”
現象三:傳統打折季折扣力度大減
每年的12月是香港的購物季,近日香港不少商鋪推出了中期折扣季的宣傳,沙田的一田百貨和銅鑼灣SOGO的優惠打折購物節上周就開始了,不少奢侈品也參與到SOGO的折扣活動當中。
但細心的陳小姐發現,以往低至三、五折的優惠力度已經沒有了,取而代之的僅僅是最高七折的優惠。“不少內地的商場現在一到假期都會推出全場五折甚至更低的優惠,若是同樣品牌的鞋服,我可以等到內地打折的時候再買,完全沒必要再去香港了。”
王先生是某國外品牌鞋款的忠實粉絲,他告訴記者,“以前到香港我總會買上兩三對鞋回來,一雙鞋在香港能便宜700、800元,做活動的時候就更抵了。但是我最近在香港逛街發現,商場的優惠最多八折,平時不是特別優惠日甚至都沒有折扣,價格失去吸引力后,我準備選擇海淘找國外代購了。”
業內人士:赴港買奢侈品不再劃算
數據顯示,香港消委會搜集華潤萬家、百佳及惠康200項受歡迎貨品的價格,發現2012年的年平均售價較2011年上升6.8%,超過七成的食品及日用品都出現上漲。
廣東省流通業商會執行會長黃文杰表示,不同貨品在兩地有差價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企業的定價策略,一是成本核算問題。很多快時尚類品牌將產地轉移到東南亞甚至內地,在成本運輸方面運到內地比香港要便宜。
此外,記者了解到,有奢侈品牌在制定其全球定價策略也越來越考慮全球產品同質同價的策略。業內人士分析,對于國際奢侈品集團來說,中國內地奢侈品市場份額銷量渠道規模也在逐年上升,量的上升會讓品牌為了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縮小全球價差。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