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鞋服業品牌運營的誤區
曾幾何時,廉價勞動力,使中國鞋服業具備了外貿代工的絕對優勢,然而,隨著人力漲價和物價上漲,中國鞋服企業外貿代工的優勢漸漸消失。當冬天陣陣寒意從大洋彼岸悄悄襲來時,中國東部沿海很多原本外貿代工的鞋服企業開始轉戰國內市場,開始嘗試著做品牌。不過,中國鞋業品牌觀察員譚儒在溫州、杭州、廣州、晉江等地采訪時發現,許多轉戰國內市場的鞋服企業在做品牌時往往會走入三大誤區。
誤區一:品牌美譽是花錢買的
“大獎是花錢可以買來的。”這似乎成了溫州鞋服業的普遍認識。一位溫州鞋老板直言不諱地告訴品牌觀察員譚儒:“我的品牌美譽度很高,都是花錢賣的。”
有“品牌之都”美譽的晉江,許多品牌的崛起和請明星做品牌形象代言人,向大型體育賽事斥巨資投放廣告密切相關,據中央電視臺廣告部的數據顯示,上屆央視世界杯廣告招商,僅晉江鞋服企業的廣告投入超億元。也有人批評晉江鞋服企業只注重形象營銷、不注重技術創新和自身內功修煉,但這改變了不了晉江品牌“短平快”發家的事實,安踏、特步、361°、露友、美克、名樂、愛樂公司敢化大價錢投入CBA、WCBA、全國男排聯賽、女排聯賽、乒乓球超級聯賽、極限運動精英賽、蹦床冠軍賽和數字體育,并迅速串紅市場,這也給了許多人一個錯誤認識——品牌美譽是可以花錢買來的。
于是一些鞋服企業跟風學習晉江品牌,也請明星代言,也掏出大把的鈔票打廣告,結果品牌沒有豎立起來,反而是負債累累。
也許世人沒有忘記曾經的央視標王秦池,1996年,秦池大當家的王卓勝自豪地宣稱:“每天開進央視一輛桑塔納,開出一輛豪華奧迪”,他沒有聽從品牌觀察員譚儒的勸阻,1997年11月依然用3.2億元的“大手筆”再次奪得央視標王,結果3.2億元廣告創造的秦池“美譽度”并沒能支撐得了秦池品牌的發展,結果很悲慘。后來,王卓勝對品牌觀察員譚儒大發感嘆:“品牌的美譽是無法用錢買來的”。
誤區二:做批發無需做品牌
時下,店面租金上漲,商場的結賬周期緩慢,導購員工資上漲,在商場中做品牌、做形象成本太高,一些鞋服品牌企業“放下架子”轉戰批發市場,減少了品牌推廣投入,走進了“做批發無需做品牌”的誤區。
表面上看,商場的結賬周期為45天,批發市場卻是每天都可以見到錢。同樣多的錢,在商場周轉1次,在批發市場中可以周轉4—7次,所以很多廣州鞋服老板覺得做批發是一種明智之舉,做批發關鍵在產品,和品牌無關。譚儒在廣州杭州調查時發現,有品牌的鞋服企業做批發,產品比無品牌的更好賣。
中國共有近6萬個紡織服裝品牌和上萬家鞋品牌,大多數是從批發開始的,最終走向了品牌之路,為什么?
存在即真理。鞋服企業從“批發市場”向“批零市場”繼而向“零批市場”,改做品牌的原因是因為批發市場利潤薄,競爭大,也就是說消費者更注重的是品牌消費,沒有附加值、沒有品牌的鞋服難以贏得消費者的信賴。所以,品牌觀察員譚儒認為,鞋服企業做批發是一種業態,但做品牌卻是“人間正道”,鞋服產品只有有了品牌,才會有靈魂。
誤區三:品牌有概念就有文化
目前,品牌力不足已經成為鞋服企業發展壯大最嚴重的瓶頸。我們知道品牌力是品牌文化支撐的,要將鞋服品牌核心價值與訴求提煉成簡單易記易傳播的品牌信息,其實是十分不易的。溫州鞋服企業老板在接受品牌觀察員譚儒的采訪中,都會稱自己的品牌是有文化的,并且可以背出幾條與自己品牌相關的概念和理念。但這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念并沒有品牌個性,無法有效地融入消費文化,更無法形成強大的品牌力。
品牌文化,就是指通過建立一種清晰的品牌定位,形成消費者對品牌在精神上的高度認同,創造品牌信仰,最終形成強烈的品牌忠誠。品牌文化的核心是文化內涵而不是簡單的概念化。它代表了品牌賦予給某一種人群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和個性。
品牌文化是產品與品牌精神高度統一的產物。搞幾個品牌概念很簡單,但構建獨特的品牌核心價值,擁有很強的客戶忠誠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需要長期的努力,更需要專業人士對品牌的運作和對品牌文化的提煉,否則,用幾條理念支撐的所謂的“品牌文化”只能掛在墻上,充充門面,那種似像非像的東東其實對鞋服產品的銷售沒有什么作用。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