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發展新疆紡織服裝產業的思考
這里世界服裝鞋帽網的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關于發展新疆紡織服裝產業的思考。
八師石河子機采棉從2000年開始種植、采摘、貯藏、加工到銷售已有15年的歷史。15年來,機采棉經歷了品種選擇、種植模式調整、落葉劑篩選、打藥方式改變、加工設備技改、工藝優化、定型及國家標準(棉花)的變遷,為中國機采棉發展探索了發展路徑。2013年機采棉實際采收面積達到84%以上,形成了現在的機采棉品種、栽培、采摘、設備工藝、加工等八師機采棉模式。
品種的選育培養是發展機采棉的基礎
機采棉能不能發展,品種的選擇有著很重要的作用。2013年以前,八師一直在探索機采棉的種植品種,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八師主栽的機采棉品種主要為新陸早297—5、18—3,它的弱點是對水的“敏感”性很強,長蕾座鈴大量要水時,恰好是缺水期,造成蕾鈴脫落。新陸早—36、zm—2、710等(多達幾十個),它們的弱點是生長期長,含糖高,葉片與棉花的粘附力強,變異性強,退化快,吐絮不集中,更重要的是它的株型、底部桃高度不適合采棉機的采摘,清理時雜質難以與棉花分離,加工出的皮棉等級低,雜質含量大,效益差,可紡性差,不受市場歡迎。
2013年,八師下野地、安集海片區的全部團場,莫索灣片區部分團場,大量種植適應機采的棉花新品種新陸早—50,此品種生長期122天、植株呈塔形、株形緊湊、葉柄絨毛少、莖稈較硬、光滑茸毛稀少、含絮力好、衣分43%以上、纖維長度30毫米以上,加工性能好。
133團3分廠的美國“拉莫斯”170型加工線從2004年建成投產到2012年的8年間,軋出的皮棉公檢沒有出現過3級,大都在4~5級,甚至有6級(品級體系)。今年該團將新陸早—50品種放在該線(全部新陸早—50)加工。公檢:白棉1級占生產總量29.4%,白棉2級28.8%,白棉3級38.1%,“顏色級”平均2.06級。133團8條線的生產總量(部分新陸早—50)中白棉1級占11.4%,白棉2級36.6%,白棉3級49.6%,“顏色級”平均2.38級。(因2012年公檢是品級,與2013年“顏色級”不可比)落葉、采摘對機采棉加工質量有著關鍵作用八師機采棉(66+10)cm或(66+8)cm行距的種植模式,決定了機采棉的落葉好差和采摘時籽棉含雜的多少,對加工出的機采棉皮棉質量好壞有著關鍵作用。
(一)落葉。落葉的好差對機采棉加工質量有著直接的影響,八師機采棉脫葉主要使用國產的瑞脫隆和德國產脫吐隆化學脫葉劑。兩者的使用效果基本相同,區別是產品價格和使用量。[國產產品用量是德國產品的2倍,但兩者價格相差甚遠,德國產品(140萬元/噸)是國產產品(65萬元/噸)的2.15倍]。規定使用量分別為13克/畝和30克/畝。但在實際使用中,受天氣和多種因素的影響,畝用量比規定高50%或100%。落葉時的天氣溫度和時間選擇對落葉有決定性作用,落葉時比較適宜的天氣溫度平均應不低于18℃,23℃~25℃時的落葉效果最佳,低于18℃,落葉效果差。時間的選擇取決于棉花的成熟度,棉花成熟在30%~45%是打落葉劑的最佳時機,在時間選擇上八師團場打第一遍落葉劑不晚于9月10日,過早,棉花成熟不好造成減產;過晚,成熟過度枯葉落在棉花上,機采進了籽棉,籽棉雜質含量過大。
2011年以前,八師團場采取噴灑一遍落葉劑并只能噴灑在棉枝上部,效果不好。2011年開始采取全方位立體方式噴灑兩遍落葉劑,效果很好。如果在第一遍噴施落葉劑5~6天后,機械或人工在棉田走一遍落葉效果會更好,因為第一遍噴施后的棉葉根部已死,棉葉沒有干枯即可落地,第二遍施藥后落葉將達90%。但是,(66+10)cm或(66+8)cm行距的種植模式決定了雖然落葉的效果好,但落下棉葉大都存放在兩行間的棉枝上,落地率差。解決此問題的辦法就是第一遍施藥后,人工進地“趟”一遍,減少兩行間落下的棉葉使其落地,使采棉機采摘的籽棉雜質減少。
(二)采摘。根據八師團場近幾年秋季的天氣情況,無露水、有風時,采棉機11點進地,21點時停采最好。如果脫葉劑打得好、落葉好,在此天氣情況、此時段籽棉含水最適合加工,適應貯藏不宜霉變。天氣有露水或露水大時,采棉機必須等到太陽出來露水消去(12點—13點時)方可進地采摘,20點停止采摘。只有嚴格把握好天氣情況和采摘時間,方可保證采摘的籽棉含水適宜加工,貯藏不發生霉變。打脫葉劑后,哪塊棉田何時可進采棉機,要設有專人監測棉枝落葉情況、籽棉開放程度、是否有露水、籽棉含水多少,達到要求才能進地采摘。采摘時采棉機采摘頭降溫噴水必須嚴格按標準控制,否則籽棉含水將會超標,貯藏時霉變。 一是為了防止危害性雜物(水泥塊、磚塊、石頭、鐵物)進入籽棉,盡可能保證籽棉不落地,應配足自卸式拉棉車,保證采棉機采滿即卸入拉棉車或打模機,不致籽棉落地人為摻進危害性雜物使籽棉二次污染。二是如果籽棉確需落地,植棉戶必須有一塊可放下一斗機采棉的襯布。不墊襯布,機采棉倒在地上,一定會沾上棉地上的殘膜,異性纖維進入籽棉,或在打模或裝車時棉地上的灰土一定會進入籽棉,籽棉灰土含量高,加工時車間污染嚴重,公檢時皮棉顏色級低。
采摘的機械化使八師團場從本世紀初每年支出拾花費用10億元以上,接20萬人左右的拾花大軍,到當前可以不接1名拾花工的棉花全程機械化,30%的團場達到100%的機采棉。采棉機的選擇對機采籽棉含雜多寡有著很大的影響,實際采摘中發現迪爾采棉機因為采摘方式的不同,采摘籽棉含雜15%左右,遠小于凱斯采棉機采摘的籽棉大于18%的含雜。
貯藏、加工對保證機采棉效益有著決定性作用
(一)貯藏。貯藏必須遵循“控水分、防霉變”六字方針(即籽棉含水10%、籽棉含雜
10%)。要做到“六字”方針,落葉采摘即“第一車間”必須嚴格、堅決執行“操作規程”,才能給貯藏防霉變提供保證。
機采棉加工從10月初開始,加工期70~80天,機采40至45天,意味著采棉機當天采下的籽棉,只可加工1/3到1/2,有2/3或1/2需要存放。因此要求“第一車間”必須把籽棉水分、雜質控制到“雙10%”的可貯藏標準,否則,超水分籽棉進加工廠,存放場地有限,大垛堆放一定會發生嚴重“霉變”,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模塊籽棉的貯藏一定要有存放場地,不可放在地邊地頭,否則一定會造成殘膜和灰土的嚴重污染。進廠籽棉大垛存放時,一定要按照消防部門的規定堆放,嚴格控制和監測大垛水分。用測水器伸入垛內100cm處探測溫度是否升高,必要時將大垛用鏟車“剖”成一分為二或一分為三,保證垛內溫度不使籽棉發生霉變。
(二)加工。自1998年至2013年八師棉花加工設備技術改造投資21.13億元,2000年開始試驗推廣機采棉到2013年技改投資20.7億元。到2013年末,八師棉花加工設備技術改造任務基本完成,為今后機采棉加工提高質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巨額的投資使團場棉花加工設備從過去完全人工操作的5571型軋花機到現在的電腦控制、智能化、在線檢測的山東天鵝171、126,邯鄲金獅168、128型軋花主機設備。尤其是喂棉系統的機械化,在未采用機械“開模或地坑”喂棉前,4人一個喂花口尚不能供上軋花機軋花,尤其是快下班或夜班后半夜,喂花工饑餓和瞌睡,設備1/3在空運轉,加工成本沒有減少,產量急劇下降。技改成機械喂棉后,設備滿負荷運轉,每條線產量提高1/3到1/2,成本下降12.3.萬元/年,全師71套(地坑喂棉)每年提高效益876萬元。主機設備的使用、篩選,確定為171、168、128、126型軋花機。經過統一規范,嚴格管理,到2013年底,上述4種機型已達到八師棉花加工主機設備的70%。
設備檢修:設備檢修是一項很強的基礎工作,可以不做或做得很好,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不做,設備完好率和運轉率低,加工期長,加工成本增加,效益低下。做得很好,加工期縮短,效益提高。
在工藝上,主要是:優選、調優、規范、加工幾個方面。如棉花加工是一個系統工程,品種、種植、脫葉、采摘、貯藏、加工,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不能加工出最好質量的產品,達不到最好的效益。一是加工過程中,要根據籽棉的具體情況,不失時機地先加工最好的、先進廠的籽棉,立定“好蘋果先吃”加工理念,使公檢(國家檢驗)出一個好結果,有好效益。二是要使加工出的皮棉公檢有一個好結果,保證籽棉一致性非常關鍵。從這兩年公檢結果看,籽棉打成模后,模與模之間一致性較差,公檢可以出現多個不好結果,使好籽棉加工成皮棉沒有好質量,解決該問題的方法是將籽棉模拉進廠后,推散堆大垛5天左右“捂垛”,保證籽棉的“水分稀釋平衡”,然后推進“地坑”喂入。推散過程中,要讓拉模車斗平移(不要斜下坡),使籽棉“剖開”下掉,檢查籽棉中是否有重雜物。三是在不違反國家規定的情況下,進行籽棉“配棉”因棉配車,使生產的皮棉綜合效益好,創造最大的效益。 {page_break}
“公檢”入儲尚需進一步改革國家保證棉農利益不受損失,實行棉花20400元/噸的入儲價,團場、職工得到較大的實惠。2012、2013年的入儲,使棉農收入穩步提高,團場實現巨額利潤,負債大幅下降,小城鎮建設得到改善,進一步向“小康生活”邁進。
2008年以來國家對“入儲棉”實行公檢,尤其是2012、2013年兩年入儲公檢,不同程度出現問題,一是在線回潮測試儀器測得皮棉回潮與入儲復驗時回潮測試儀器(同廠生產國家許可產品)測得皮棉回潮相差3~4個百分點,僅此一項2012年八師入儲棉虧空15‰,虧重損失9980萬元;2013年虧空10‰,虧重損失7200萬元。二是經過公檢入儲各項保證金交清,入儲棉進庫“交貨付款”,意味著雙方交易完成。可棉花到紡織企業后,紡織企業還能向公檢部門提出復檢,那么國家“公檢”“一票到底”的權威性何在?復檢出現問題,加工企業必須賠償損失,有失公允。三是2013棉花年度國家新標準實施,傳統的棉花品級檢驗體系被棉花顏色級檢驗體系取代,其中顏色級等HVI檢驗結果出自儀器,但是軋工質量檢驗(P1、P2、P3)還是人為檢驗,同一樣品在不同時間檢驗就可能得出兩種結果,損害了儀器化檢驗的權威性,需要進一步改進完善。
關于機采棉效益
棉花的全程機械化,尤其是收獲的機械化,加工的機械化、智能化,為提高機采棉效益創造了條件。一是采收效益。依據149團2011年15萬畝機采棉,減少人工拾花費用7707萬元,每畝節約513.8元;節約加工成本(人工喂棉和機械喂棉效率等之差)303萬元,每噸節約125.7元。
照此推論,2013年八師203.4萬畝機采棉將節約拾花費用10.5億元,34.53萬噸皮棉(凈重)節約加工成本4342萬元。兩者合計10.93億元。二是加工提高效益。2013年棉花入國家儲備,公檢七項技術指標與入儲價格掛鉤,因加工質量提高,八師手采棉入儲平均價格2.08萬元/噸,機采棉入儲平均價格2.051萬元/噸,入儲棉綜合價格2.054萬元/噸,入儲綜合價比上年(1.98萬元/噸)提高655.21元/噸(2013年入儲334060噸),加工提高效益21887.95萬元。2013年加工期比2012年縮短17天,停機時間提前僅電費支出節約就達3044.4萬元。兩者合計2.5億元。機采棉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個“朝陽”產業,效益可觀,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努力才能使這個事業有更大更好的發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