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體化給北京家紡帶來機遇與挑戰
商機浮現還是生意流失
施紅秀,在北京做家紡生意已經20多年,每天清晨6點,她就把貨物碼放整齊,等待著客商批發家紡。生意最紅火的時候,她曾在北京連著開了6家家紡直營店,近來隨著市場景氣指數的整體下滑,她一連關張了4家店,現在只剩下2家。“做生意不能像帝王一樣,登基后就高枕無憂,要時刻準備有從零做起的打算。”她的話語煞是平實,但卻蘊涵著商業哲理。她僅保留了北京百榮世貿的兩家直營店,在她看來,這是兩家成長性較好也是贏利能力強的店。
如今,隨著京津冀一體化戰略的日漸清晰,非首都核心功能企業外遷成為必然趨勢。無論是租攤位謀生的批發商,還是擁有大型批發市場的老板,對從事家紡批發等行業的從業者而言,接下來往何處去的問題已經擺在眼前。
在施紅秀看來,搬遷或許意味著商機,因為接連不景氣的京城家紡市場,讓她不敢再擴大投資規模,京津冀一體化讓她對投資新的領地充滿期待,意欲憑借政策東風,攫取家紡新的一桶金。
據統計,目前北京共有大型家紡布藝專業批發市場10余家,主要集中在北京動物園、大紅門、雅寶路、木樨園、十里河等地。由于北京城市管理和發展的需要,家紡經營多年形成的格局自2009年起面臨被打破的境遇。當年11月,為加快推動城南地區產業調整升級,北京市出臺了《城南行動計劃》,作出將城南服裝家紡產業逐步外遷的決定。2013年年底,北京市再次作出將動物園批發市場和大紅門等人口聚集過多的行業逐步外遷的決定。雖然北京各區縣都還未最終確定具體外遷方案,但多位受訪家紡企業家均認為,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的大框架下,北京專業市場的外遷已成定局。
外遷趨勢不可逆,但經過多年經營,在京家紡企業家無論在資本積累、市場眼光還是運營能力方面,都獲得了外界的廣泛認可,先后有河北保定、廊坊以及天津西青等地向在京浙商伸出了橄欖枝。
今年5月初,北京豐臺區與河北保定市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諸多產業業態上對接合作。保定市推介的白溝——這個“距離北京102公里”的商業重鎮,承諾遷移到白溝的經營者,將在5年內享受免稅的優惠政策。
10多天后,來自北京大紅門的8家主力市場,宣布正式簽約永清國際服裝家紡城。計劃中的京臺高速開通后,永清到北京的距離縮短至48公里,區位優勢明顯。4年前,北京啟動城南行動計劃之時,北京浙江企業商會常務副會長謝仁德、盧堅勝發起在永清投資興建浙商新城,如今正好可以作為疏解和轉移北京服裝產業的承接地。“相信越來越多的商戶會看到這種天時地利與人和,從而選擇落戶永清。”盧堅勝說。
對北京家紡批發商伸出橄欖枝的,還有天津西青區。6月18日,西青區政府表示,將全面支持天津卓爾電商城建設和運營,并推出稅收、工商、子女入學、商戶落戶在內的多項優惠政策,爭取承接北京動物園、大紅門等市場外遷。
市場轉型產業重新規劃
大搬遷,就是大挑戰。對很多生根北京的商家而言,市場搬遷更意味著生活和產業的重新規劃。可喜的是,在京的許多溫州家紡商人已經有了切實的行動。在京浙商在各級商會組織的引導下,正在積極籌備成立京津冀一體化的浙商聯盟,主動出擊謀發展,紛紛赴北京周邊的河北、天津等地尋找適合自己的家紡投資項目。更重要的是,相當多的在京家紡企業家已經意識到,此次的外遷,不是再簡單復制一個“京溫”那么簡單,更重要的是借外遷的機遇,探索傳統行業全新的商業模式。
以浙商投資的永清國際服裝家紡城為例,項目更多地把發展方向聚焦于打造全新的時尚之都。謝仁德介紹,這個規劃中占地面積2000萬平方米、預計總投資800億元的項目,未來將主要以服裝家紡產業為龍頭,帶動電子商務、物流、旅游及服務業全面展。目前,已累計完成投資15億元,已有670家企業簽約入駐,在建服裝家紡企業30余家,已有北京大紅門等12家主力市場簽約永清國際服裝家紡城,年內還會有30多家服裝企業即將開工。
謝仁德說,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傳統產業必須轉型升級。謝仁德用“資源的有機整合”來描述他正在推動的事業。“我們再做的一定不是簡單的產業轉移,而是全新的商業模式。”
業內人士認為,繼東城商務、北城科技、西城金融的格局形成之后,以浙江商人為主構成的“南城商貿”,使北京經濟發展形成東西南北“四足鼎立”的新格局。
“搬遷對我們來說,并不簡單。”在林賢巡的辦公室里,這位來自溫州的家紡商對記者說。
一句話讓人不由得回想起浙商在京打拼的艱辛歷程。可接下來,他話鋒一轉:“當然,對我們而言也是個機遇。”這才是印象里的浙商——雖然歷經多次遷徙,卻每一次都能頑強地繼續生存并壯大。
像林賢巡說的,如果不是北京作出動遷的決定,浙商可能還會在傳統的道路上走下去。“變化”帶來的雖是一時的陣痛、短暫的迷茫,卻可能逼迫浙商在困境中求生存,進而探索出一種更符合當下和未來發展趨勢的商業模式,從此踏出新生之路。
采訪中,不止一位家紡企業家用“候鳥”形容家紡從業者的生存狀態。候鳥遷徙的過程艱辛萬分,既要克服長途飛行的辛勞,克服大自然嚴峻的挑戰,還要保持對當下環境的警覺,隨時準備出發尋找新的棲息地。
在國家京津冀一體化的大背景下,走出去,留下來,這一次的遷徙,已經不局限于空間上的概念,更多是對發展道路的探索。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