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紡大納米纖維膜制備技術及設備通過鑒定
由武漢紡大學和昆山匯維新材料有限公司共同承擔的《結構可控熱塑性聚合物納米纖維膜制備關鍵技術及設備研發》項目通過鑒定。以蔣士成院士、程博聞教授等7位專家組成的鑒定委員會在考察匯維新材料有限公司生產現場、觀摩樣品實物后,聽取了項目負責人王棟教授的研究工作報告,審閱了項目鑒定材料。
經過質詢和評議,鑒定委員會認為,該項目創新提出制備納米纖維的新方法,拓展了納米纖維應用領域并成功地進行了應用,應用推廣前景廣闊。項目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關鍵工藝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據了解,聚合物納米纖維材料具有直徑小、比表面積大、孔隙率高、質量輕等獨特的優點,在水凈化、空氣過率、工業(醫用)防護服、鋰離子電池隔膜、生物傳感器和能源等諸多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現有納米纖維膜生產效率較低,成為制約其大規模產業化應用的瓶頸。
武漢紡織大學與昆山匯維新材料有限公司緊密合作,歷時9年,自主研發發明了熱塑性聚合物納米纖維膜規模化制備的關鍵技術,并在昆山設計、建成了國內首條熱塑性聚合物納米纖維膜規模化生產線,實現了結構可控的熱塑性聚合物納米纖維膜的規模化制備,成功地將其應用于水凈化領域,并在空氣過濾、蛋白質分離和生物傳感器方面開展了大量研究工作,效果顯著。
相關鏈接:
記者了解到,盡管近年來我國紡織產業科技進步顯著,并帶動了產業創新發展,但是,我國紡織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總體上仍相對薄弱,在體現產業向高端、可持續發展的紡織原材料,高端及高技術紡織品創新設計與開發,先進紡織加工技術,生態染整技術以及應用電子、信息、自動化技術改造提升紡織產業等方面仍有待加快發展。
“紡織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重要民生產業、國際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組成部分。”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建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范疇應包括新型纖維材料、新興產業用紡織品以及生態染整、先進紡織裝備、紡織產業信息化等。未來,我國應加大新興紡織品科技創新投入力度,促進紡織產業轉型升級。
據媒體報道,當前,我國紡織產業相關的科技創新支撐體系仍很不完整。對此,俞建勇認為,目前,紡織行業中最為短板的是負責行業共性關鍵技術應用基礎研究以及成果產業化開發的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布局不夠完善。未來,國家相關部門應重視布局,完善國家層面的紡織科技創新研發基地。
目前,紡織企業已經從以往的貼牌代工、按照客戶需求、純粹提供加工為主,逐漸演變成通過加入創新設計元素,為客戶提供更加豐富的產品以便選擇;有些企業更是往品牌方向發展,使國際合作進一步深化,擴大合作空間。
業內人士認為,優化產品設計能力成為企業打開紡織市場的重要途徑。中國市場的多元化使品牌的自主設計意識增強,為設計師成長提供了沃土。隨著市場的發展,本土企業與品牌的設計需求日益明顯,人們對于產品的優化設計的訴求不斷增加,品牌和消費者越來越重視品質,他們追求個性和風格,以及產品自身應有的內涵。從行業來看,每年超過200多家紡織服裝設計院校的專業設計人才滿足了紡織行業對設計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國內紡織企業正在積極加強與國外專業的設計機構進行實質性合作,迅速提高紡織產品設計水平。
此外,“以協同創新交叉融合多種新科技,推進紡織科技發展,已成為必然趨勢”。俞建勇表示,紡織產業的科技創新不僅要實現行業內產業鏈協同創新,而且要實現多學科及跨行業的協同創新。“我國紡織產業必須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提升科技進步對產業發展的貢獻率,加快紡織產業走向生態、綠色、低碳、數字化、智能化,向新興產業領域深度拓展,進一步推動紡織產業適應和滿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俞建勇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