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貨商的“墻角反思”顧客都去哪兒
百貨店的客流究竟怎么了?
由2010年后,國內百貨業的客流陡然而降,是無可爭議的事實,尤其在三線以上城市,非節假日,百貨店里營業員總比顧客還多,司空見慣。為應對此狀況,各百貨商采取了殺雞取卵式的促銷競賽。比如,鄭州某百貨店的買贈活動可以全年無休。
“不做促銷活動就沒有客流,賠錢;做大型促銷活動引客流,一算投入產出,還是賠錢。”這是二七商圈某百貨店負責人對近4年鄭州百貨業經營生態的總結。
那么,顧客都去哪兒了?
“電商的興起并呈主流化發展,使得包括百貨在內的多數傳統零售業態,面臨被邊緣的風險。”這是蘇寧超市的總經理萬明治的看法。
就如今年三八節,阿里搭建了世界最大的條碼庫,舉辦“碼上淘生活節”:打開手機淘寶,對任何實體賣場、任何商品掃碼,即可跳出網上同款商品和報價。這是對傳統零售商赤裸裸地“打劫”。
但在皇甫立志看來,導致國內百貨業集體疲軟的根本原因,是行業積累的深厚泡沫,電商,只是重要推手之一。
其稱,20年前,中國的百貨商都是自營模式,但如今,絕大多數內資百貨企業都是聯營模式。原因很簡單,此前的20年黃金發展期,讓百貨商做“二房東”躺著就把錢賺了。這使得全行業熱衷于外延型擴張,無心精細化管理,“商品采購與經營”基本功嚴重退化。
無休止門店“復制”的結果,是“千店一面”的同質化。
有數據顯示,時至2014年底,全國的大型百貨、購物中心數量逼近4000家,較10年前增長了10倍以上。其間,新開的奧特萊斯、各類專業店、特色店難以計數。而各類新型實體門店的“百花齊放”,也讓百貨店從最初市場選擇的“唯一”變為“之一”。
豈料,以2011年中央公布“八項規定”為起始,傳統零售業迅速陷入恐懼:高端消費應聲跌落,大額團購幾乎絕跡,以往擴銷增收的重要武器“預付卡”,發行直線下滑。
與此同時,電商陣營“借東風”直沖傳統商企死穴:捅破傳統消費市場信息不對稱的窗戶紙(價格透明化),有效利用國內供應鏈多級分銷的短板(搞串貨),奮力“燒錢”(貼錢做特價)、齊心攬客,炮制了消費者對傳統商家價格“不信任”的種種懸念。由此,完成改寫國內消費生態與習慣的終極目的。
“雙重”打壓下,使得2014年全國百貨業一片哀鴻。
2月初,國內零售業門戶網站聯商網發布了兩則數據:其一,2014年度,國內受調查的183家重點商企中,銷售下降者占67%(105家);其二,同期,全國主要零售企業關店201家,較上年增長474%。
但厄運仍在繼續。進入3月,英國瑪莎百貨宣布在華關閉5家門店,杭州購物中心集體“跳票”。而在天津,百盛、遠東百貨、勸業場在一個月內接連宣布關門謝客。
由此來看,皇甫立志期許讓百貨店重樹市場信任與價值,“奪回顧客”即是第一塊關鍵的蹺板。而要墊上這塊蹺板,大商必須有一個足夠吸引消費者的理由,“我這里有體驗式消費,這個電商真的沒有”。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