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當優勢不在制鞋企業將如何發展
順應鞋業全球產業轉移趨勢,原以為從東部向中西部轉移,可以暫緩壓力,加上主要面向龐大內需市場,可以過上幾年“太平”好日子,但提前而至的宏觀經濟形勢大潮還是讓鞋企不得不重新思考。
丁是康奈鞋業宿州有限公司董事長,馬上就要迎來從東部來到中部的第三個年頭,在“三年而立”的關卡上,他卻要重新審視整個行業以及自己一手創辦的企業,并且做出改變,這一切比他預想的時間大大提前。由于過去一年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傳統制鞋產業市場份額縮水,再加上互聯網+技術沖擊,他開始籌劃著企業的創新和轉型。
和丁杏燦一樣到宿州的還有一批制鞋企業家,近5年來他們不約而同地選擇由東部來到宿州,剛剛“安頓”下來,又要面對新的抉擇,而且比當年轉移更需要智慧。
過剩產業與承接產業的抉擇
“只有夕陽產品沒有夕陽產業,試問誰不穿鞋?”在記者參加“安徽政協江淮行”采訪活動期間,就宿州制鞋產業現狀與發展,本報記者專訪了宿州市政協副主席李令臣,他曾是宿州鞋城指揮部主要負責人,見證了幾大鞋企入駐宿州。“過不過剩,看你怎么看。東鞋西移,是大勢所趨。東南沿海地區制鞋行業遇到了‘用電難’、‘招工難’、‘征地難’等發展瓶頸,中西部和東北部皮革行業發展就迎來了新的機遇,東部制鞋企業向中西部轉移,加快了皮革產業轉移步伐,也有力地帶動中西部地區產業轉型與升級。”
“全世界制鞋產業主要分為三大板塊,以中國為首的亞洲,占有超過世界鞋業70%以上的生產量。”丁杏燦說,亞洲市場所針對的目標市場主要是全球范圍內的中低端市場,這些國家特別是中國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在世界鞋業產業的大轉移中把握住了機遇,依靠較低勞動力成本、迅速建立的產業鏈、高效快速的生產能力,成為世界鞋業制造中心和國際品牌代工中心。但是,近年來制鞋產業發展面臨諸多全球性問題漸漸顯現,中國制鞋產業競爭壓力很大,國內部分鞋企由東部向中西部轉移,一部分鞋企向東南亞轉移,“現在東南亞和中西部地區相比,競爭優勢占上風,所以,中西部地區在承接制鞋企業時,必須將自己的優勢與國際其他地區的優勢考慮。”
“全國大的行業與產業,總體上看,都存在過剩難題,但并不意味著這些產能就要關掉,對承接產業的地區來說,就看怎么選。”李令臣說,宿州采取的辦法是,在市場機制環境下,制定產業政策引導,當地政府主導,實行產業有效承接,對于將要進入的企業,首要選擇是企業實力,對于規模大、起點高的企業,地方圍繞著它們建設園區,吸納入園,形成規模優勢,通過轉移實現調整結構、置換產能,淘汰落后的生產能力和裝備,培育一批高起點、國際化、跨越式發展的大企業。同時,在確保資源環境前提下,更多注重產業鏈延伸和配套服務功能,強化提升產業競爭力公共支撐體系建設,如研發創新中心、質量檢測中心、信息網絡中心、人才培訓中心等。“只有培育起新的競爭優勢,才能留住轉移來的企業,否則,你只會是一個中轉站。”
鞋企該如何轉型?
轉移到宿州的鴻星爾克集團總裁吳榮光此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經濟轉型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以技術、設備和工藝為代表的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像制鞋類企業,在沿海地區由于成本因素已無優勢可言,要想在如此的環境下實現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已無可能,只有利用產業轉移所帶來的成本優勢,才能加大投入,實現產業升級,轉移的真正目的是謀求調整和升級,獲取更強競爭優勢。
據測算,制鞋企業從東部轉移到像宿州市這樣的中部地區,其綜合成本只是沿海發達地區的60%,而宿州與安徽省內沿江地區相比也有較大優勢。“憑借產業轉移所形成的優勢謀求產業升級,從而實現困中突圍,這也是具有候鳥特征的制鞋類企業發展規律所決定的。”丁杏燦說。
據了解,目前宿州產業城擁有包括康奈、百麗、鴻星爾克等90余家國內知名制鞋企業及配套項目,總投資達346億元,建成項目47個、在建項目26個。截至2014年年底,鞋城實現工業總產值60億元,全年完成財政收入6.2億元。一期10平方公里鞋業生產工業園區建成后,將直接吸納10萬人就業,實現銷售收入300億元、利稅達30億元。
李令臣告訴記者,2010年年初,宿州市將具備產業集聚效應的制鞋業列為重要的主導產業,全力打造制鞋產業城。為了幫助企業實現產業升級,宿州積極引導有條件的制鞋骨干企業,與省內外有關大專院校和制鞋科研院所聯合,建立鞋業研發中心、檢測中心,另外,集中力量為制鞋企業定向或訂單培訓制鞋產業工人,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