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企業海外轉移后重慶紡織業該怎么辦?
前不久,紐約時報刊登了一則新聞《產業鏈大逆轉,中國紗廠登陸美國》。文中稱,由于國內外棉價長期倒掛、人力成本上漲等原因,中國沿海部分紡織企業將生產線搬到了美國。
有人認為,紡織業是大規模、低勞動力成本制造的縮影,國內紡織企業將生產線逐漸轉移到成本更低的東南亞地區,乃至在發達的美國設廠,這表明中國紡織產業的比較優勢正在加速消失。
今年初,廣東一家紡織企業赴孟加拉國參加服裝紡織面料展覽會后,對該國紡織產業用工市場、發展前景等進行了深度考察??疾炱陂g,這家企業發現,有不少來自國內的同行都帶著同樣的目的在進行著類似的“踩點”。
“目前位于東部紡織產業基地的企業,抱團到東南亞考察投資機會已經成為趨勢?!蓖跆靹P分析,由于每噸棉花國內外差價最高達5000元左右;勞動力成本逐年上升,紡織業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企業勞動力成本以15%的幅度逐年遞增,且時常遭遇“用工荒”,這些因素都成為國內紡織業向東南亞進行轉移的誘因。
另外,部分先期“走出去”的紡織企業的成功效應,讓更多紡織企業有了“走出去”的沖動。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表示,先期到東南亞投資的國內企業主要是紡織服裝企業,它們通過在泰國、越南等用工和原料成本較低的工業園區設廠,并在成本更低的柬埔寨、緬甸等建有較大規模的加工基地,以此減小生產成本壓力。
事實是不是這樣?重慶紡織產業有無這樣的轉移勢頭?如果有,重慶紡織企業又該怎么辦?近日,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國內紡織業向美國遷移僅僅是個案?!敝袊徔椆I聯合會會長王天凱認為,在紐約時報那則新聞中,將生產線搬到美國的,是杭州的一家民營紡織企業。不過這家企業在美國設廠只生產氣流紡紗,而該產品是所有紡織品中用工最少、機械化程度最高的產品。
“但不容忽視的是,當前國內紡織制造業向海外轉移確已成為趨勢,且轉移企業正由服裝制造向產業鏈上游紗線、印染等領域擴展,其轉移目的地更多集中在東南亞地區而不是美國?!蓖跆靹P說。
來自該聯合會的消息稱,與前些年對東南亞投資還處在觀望階段不同,現在國內更多紡織企業開始了實際行動。
一個顯著的標志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衣服標簽上,我們所熟悉的“MADE IN CHINA”,逐漸被“MADE IN VIETNAM”(越南制造)、“MADE IN THAILAND”(泰國制造)等取代。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