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基金募資額環比大降67.6%:股權投資行業兩極分化持續發酵
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向好與企業科創板上市賺錢效應凸顯,國內股權投資募資市場正持續改善。
12月17日,清科研究中心旗下私募通發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1月份國內股權投資募資市場共計311只基金發生募集,數量同比上升82.9%,環比上升53.2%;其中,披露募集金額的310只基金共募集 1049.87億元人民幣,同比上升19.7%,環比上升34.6%。
值得注意的是,新設立基金數量激增同時,平均募資額卻呈現大幅回落。
數據顯示,11月新設立基金達到112只,數量環比上升45.5%,其中披露目標規模的新設立基金25只計劃募資255.04億元人民幣,環比卻大幅下降67.6%。
一位股權投資機構募資領域合伙人向記者坦言,這背后,是《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銷售機構監督管理辦法》(下稱《管理辦法》)叫停了獨立基金銷售機構代銷私募PE產品業務,令多數股權投資基金倍感募資壓力。
“現在我們只能依靠獨立基金銷售機構所發行的PE FOF變相實現募資,具體而言,由PE FOF先完成募資,再以投資子基金的方式向他們新發行基金提供資金。”他告訴記者。但由于PE FOF投資子基金的金額有限,依然無法滿足新發行基金的募資目標。
記者多方了解到,為了重啟代銷私募PE產品業務,部分獨立基金銷售機構(主要是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向相關部門建議能否對獨立基金銷售機構進行分級管理,即對涉足銷售私募PE/VC產品的獨立基金銷售機構采用更嚴格管控標準,包括要求后者每月向監管部門、行業協會報送私募PE/VC產品相關的銷售信息,從而加強過程管理和風險監督;與此同時,獨立基金銷售機構還需計提一定比例的風險準備金,用于彌補相關風險損失等。
在多位PE業內人士看來,新發起基金募資之所以環比大幅下降的另一個原因,是股權投資募資市場兩極分化狀況依然嚴重,即行業頭部PE/VC機構根本不差錢,絕大多數中小PE/VC基金卻少人問津。
清科數據顯示,11月募集金額超過10億元的大型PE/VC基金共計24只,募資約為605.15億元人民幣,占據總募集金額的57.6%。
“這勢必加速國內GP(基金管理人)的優勝劣汰進程。”上述股權投資機構募資領域合伙人表示。若新發行基金募資額環比持續縮水,大量中小PE/VC基金管理人收取的管理費收入將無法覆蓋其基金運營開支,被淘汰的幾率將大幅增加。
新設立的基金梳理激增同時,平均募資額卻呈現大幅回落。視覺中國
新發行基金募資額環比大降探因
“在《管理辦法》出臺后,我們明顯感受到更嚴峻的募資壓力。”這位股權投資機構募資領域合伙人向記者感慨說。以往他們都是通過獨立基金代銷機構(主要是第三方理財機構)代銷PE產品,借助后者的客戶渠道與營銷能力,每款新發行PE產品都能募集5-10億元,如今獨立基金銷售機構代銷PE產品被叫停后,他們發現募資額一下子要縮水2/3。
他直言,他們內部做了測算,當前的新PE基金募資額不但無法滿足擬投資項目的募資需求,還會令基金管理團隊陷入入不敷出的窘境,即管理費收入無法覆蓋日常運營開支。因此,他找過多家獨立基金銷售機構協商新的募資方案,均被告知目前可行的操作方式,是第三方理財機構只能通過PE FOF完成變相募資,即PE FOF先完成募資,再以投資子基金的方式向他們新發型基金產品注資。
但是,由于部分PE FOF規定單個子基金投資額不得超過總資產的10%,因此PE FOF對子基金的投資額受到較大限制。最終PE FOF的單個子基金實際投資額只有1億-2億元,只能解決新發行基金產品的25%募資目標。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這也是11月新發行基金平均募資額環比大降67.6%的主要原因之一。畢竟,多數中小型PE/VC基金管理團隊想要向長期投資機構募資彌補募資缺口,同樣絕非易事——相比個人高凈值投資者更看中新基金擬投資項目的IPO獲利前景,長期投資機構投資則看中基金管理團隊以往業績是否出色穩健,相關投資決策是否科學規范,項目風險管理措施是否全面,以及項目投資的分散度是否足夠高。在這些方面,多數中小型PE/VC團隊尚不具備類似能力。
“其結果是基金管理團隊(GP)優勝劣汰進程正在悄然提速。”多位PE業內人士指出。越來越多中小型PE/VC基金若無法解決新發行基金募資額持續走低的窘境,其管理費收入勢必無法覆蓋日常運營開支,只能接受被淘汰出局的宿命。
股權投資募資市場兩極分化狀況持續發酵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國內股權投資募資市場持續好轉,行業兩極分化狀況依然凸顯。
清科數據顯示,11月募集金額超過10億元的大型PE/VC基金共計24只,募資約為605.15億元人民幣,占據總募集金額的57.6%。
與此對應的是,基金業協會數據也顯示,資產管理規模超過50億元的GP數量僅占整個私募基金的2.5%,但他們管理著整個行業約45%資金;相比而言,資產管理規模低于1億元的GP占比高達67%,資產管理規模占比僅有3%。
“這一方面表明行業頭部機構的資金集中效應日益凸顯,另一方面也表明越來越多LP出資人正變得相當理性。”一家國內大型PE機構投資總監向記者指出。目前,越來越多LP不再沖著一二級市場套利而大舉押注Pre-IPO投資,轉而看中股權投資機構的投資理念與投資策略(包括對擬投資項目的增值服務)能否創造更高的股權投資回報,因此擁有長期穩健業績,投資理念策略已受到市場肯定的行業頭部機構更受到各類LP的青睞。
記者多方了解到,當前越來越多個人高凈值投資者也在反思自己對PRE-IPO的青睞是否給自身帶來更大的投資風險。數據顯示,去年一級市場股權投資機構總投資額達到1.29萬億,而A股二級市場的總融資額僅有1.35萬億,這意味著部分股權投資款未必能在二級市場實現獲利退出,尤其是高估值PRE-IPO投資額。
這導致越來越多LP開始“向前看”——更愿投資創業投資基金與成長型基金博取企業成長的股權增值紅利。與此形成鮮明反差的是,眾多專注高估值PRE-IPO投資的中小型股權投資基金正遭遇LP的冷遇,導致股權投資募資市場兩極分化狀況持續發酵。
如今,不少中小型股權投資機構已受困募資額日益縮水,不得不選擇“關門大吉”,無疑進一步加速GP優勝劣汰進程。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