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貨和餐飲集體“大聯姻”的關系理不清
在剛剛過去的這一年,很多人養成了到商場吃飯的習慣。也正是在這一年,市區商場最大的特點,不是引進了多少新品牌,而是開出了多少家人氣頗高的餐廳。
這一年,市區商場都在轟轟烈烈地調整,為餐飲挪位置,無論是定位為精品百貨還是購物中心型的商場,餐飲店的占比都越來越高。
這一年,商場愛上了餐飲,餐飲也愛上了商場,兩者的集體“大聯姻”,給了市區商業一個全新的格局。
商場餐飲互抱“大腿”
元旦之后,市民葉女士就一直很忙。她想和朋友合開一家特色奶茶店,所以最近一直在忙著考察品牌,同時也在忙著跑市區各家商場。原因是,她想把奶茶店開在商場內,一來人流量大,二來,停車方便。
相比之下,周先生說自己是幸運的。去年,他在市區帝壹城挑到了一個很好的位置,開出了一家主打金華傳統風味的餐廳,名叫“水門巷”。他說在此之前,自己沒有任何開餐廳的經驗,之所以選在帝壹城,只是單純地認為,金華商業氛圍好,每到周末就有周邊縣市的很多人來過周末。而這些人,幾乎都集中在市區商場,人流量很集中,而且最關鍵的,停車方便。所以,他沒多想,就以每平方米每天5元的價格租下了這個550個平方的商鋪,年租金算起來將近90萬元,遠遠高于外面的沿街商鋪。
“但這一年下來,我覺得當初的這個決定是明智的。”周先生說,從去年2月開業至今,他的餐廳一直保持著超高人氣,幾乎每天都要排隊,碰到節假日,排隊時間要長達一兩個小時。
可以解決停車問題,可以提供多元化的配套娛樂設施,可以和其他的業態互動,帶來固定客流……記者發現,這是餐飲商家“愛上”百貨商場的普遍理由,而這些,都是街邊商鋪所沒有的優勢。
那么,一向寸土寸金的百貨商場,為何又突然如此青睞餐飲商?對此,市區商場的回答幾乎都很一致:餐飲聚客,能與其他品類有效互動。
市區商場人士表示,近幾年來,電商的發展對商場零售商沖擊太大,再加上整體經濟環境不景氣,讓零售類商家生意越來越難做,但餐飲是體驗型消費,電商搶不走。最重要的是,餐飲能帶來大量客流,而且都是商場喜歡的年輕人。
永盛購物廣場常務副總鄭彩花介紹,受電商沖擊,商場招商部在招零售品牌時難度都較大,餐飲招商卻容易得多。而且,餐飲運營模式較為簡單、培育期較短且資金流動快,所以見效也最快,同時,就餐人氣又可拉動零售及其他休閑類購物,對商場來說也具有“反哺”效應。
“目前永盛平均每天客流量能達到3.5萬人次,周末人流高峰時能達到5萬人次,相比2014年增長了40%,以前招商很難,但現在都是品牌商主動找上門,甚至有多個品牌同時要求進駐。”鄭彩花介紹,這樣的變化,餐飲功不可沒。
“餐飲配套是大勢所趨,是顧客的剛性需求,對商場來說,開拓餐飲面積也是迎合消費者的需要、應對市場競爭的一種手段。”黃芳也這樣認為。
市區商場集體為餐飲挪位
這段時間,市區永盛購物廣場4樓一直有店鋪在裝修。據說,繼之前開出徽菜餐廳“一德居”之后,即將亮相的,是北京烤鴨連鎖品牌餐廳。
其實,對永盛來說,這樣的裝修是尋常事。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永盛一直將引進餐飲品牌作為商場招商重點,僅2015年的餐飲面積就增加了4000多平方米,引進了包括特雷斯密碼智能餐廳、全國連鎖烤魚品牌“探魚”、古色古香的“一德居”以及雪花冰、“水貨”、北疆飯店等等,據說幾乎每一家都引爆整個金華吃貨圈。截至目前,永盛已擁有各類餐飲39家,餐飲面積占總經營面積的1/3,已“溢出”最初的餐飲樓層5樓,往各個樓層發展。當然,為了餐飲的擴張,該商場也減少了2500~3000平方米的零售經營面積。
如果說從2013年開業之初,永盛就定下了餐飲重頭戲的基調,那么,與它兩對門的第一百貨江北店,在2015年則是為了餐飲而畫風大變。
很多金華人甚至外地人都知道,“一百”是金華商業標桿,主打高端精品百貨。但2015年,“一百”也在改變,在原有哈根達斯、滿記等休閑甜品類基礎上大力引進中西式餐廳,元港元氣火鍋、蜜緹牛排、80后飯吧、新石器烤肉、韓國歐巴年糕、thank u mom 、春天里……分布在A館、B館,尤其是B館,幾乎已成餐飲的天下。
“為了給餐飲挪位子,犧牲了不少服飾和鞋子的經營區域。”第一百貨集團副總經理黃芳介紹,2015年,一百江北店餐飲面積增加了30%,以前餐飲區域只占整個商場經營面積的3%,現在已經擴張到了15%。
當然,不止這兩家。記者了解到,2015年,市區商場為餐飲挪位簡直成了常態。即便是餐飲本就占有不小比重的銀泰城、萬達、帝壹城,2015年也依然不斷在餐飲領域里開疆拓土。比如銀泰城,如果你經常去逛就會發現,其B館2樓3樓開出了多家全新餐飲店,取代了之前的百貨品牌,甚至一度,為了給A館6樓的蕉葉餐廳讓位,銀泰城甚至將自己的辦公區集體搬離……
2015年,市區商場都在進行一場和餐飲業的大聯姻。業內人士表示,經過2015年一年的調整,市區商場的零售比例至少下降了10%,餐飲店數量則大大上升,不少商場的零售、餐飲和配套教育娛樂等的比例甚至已經達到了1∶1∶1。
誰會是誰的致勝法寶?
商場和餐飲大聯姻,是不是美滿,結果卻不一定。
如果最近你去過市區萬達廣場,會發現在其三樓西邊,原先的一長排餐飲店只剩下黃記煌還在正常經營。在它的旁邊,原先是來自義烏的醉蝶花和在市區擁有多家門店的四葉草,都是本地口味的中餐廳。
“醉蝶花是合同到期后自然解約,四葉草是合同時間還沒到,但要求提前解約。”萬達營運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商場內的餐飲店普遍處于兩極分化狀態,做得差的經營不下去要退出,做得好的即便不做任何活動也天天排隊,同樣的一個元旦假期,好的一天營業額六七萬元,差的也就2萬元左右。
當然,這樣的優勝劣汰,每天都在市區商場上演。對于餐飲店來說,進駐商場是個不錯的選擇,但絕對不是保險箱。正如“水門巷”的周先生來說,進駐帝壹城近一年,他已經看到身邊多家餐飲店倒閉退出,有茶餐廳,也有自助火鍋,“其實這很正常,商場確實有有利的條件,但最終如何,還得看各自的定位和經營理念。”周先生認為,不同的店有不同的利潤模式,火鍋、燒烤、日料這些店利潤高,有50%上座率就能賺錢,但像“水門巷”這樣的中餐店,利潤比較低,一定要保證上座率,一旦人氣下降,就會少賺甚至虧本。
對此,市區商場人士也認為,就目前來看,金華商場內生存的餐飲店普遍是性價比比較高的餐廳,尤其是本土口味適應得最好,而近幾年來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的泰國菜、馬來菜、港式茶餐廳等,生存能力相對較弱。“上個月,我們商場的元港元氣火鍋改成了它的子品牌‘全家福’,雖然同樣是火鍋類,但客單價從原先的100元左右降到了60元左右,在人氣提升上效果很明顯。”黃芳介紹。
餐飲傍上商場不一定保險,商場也沒把餐飲當成唯一的制勝法寶。
采訪中,市區眾多商場負責人異口同聲地表示:做大做強餐飲是未來一兩年的大趨勢,就目前來說,是吸引人氣不可或缺的手段,但不是商場穩贏的法寶。其中一個原因,是餐飲對商場的回報低。
曾經有機構對此做過調查顯示,一線城市餐飲的保底租金大概是二線市場的兩倍、是三線城市租金水平的三倍。然而,在一、二、三線城市區域型購物中心內餐飲業態的坪效(每坪的面積可以產出多少營業額,坪為日本計量單位),差別卻沒有保底租金那么明顯。一線城市的平均坪效為每月1300~1900元/平方米,二線城市為每月1000~1500元/平方米,三線則為700~1200元/平方米。可見餐飲的坪效并不好。
對此,市區商場人士也認為,商場引進大量餐飲是形勢所迫,也是商場打造體驗式業態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餐飲占用面積大,不像服裝及其他零售產品一樣布局緊湊且能量化生產。而且,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餐飲商進駐商場,商場在零售品牌同質化之余又將面臨餐飲類型同質化的尷尬,讓餐飲商之間的競爭加大的同時激化價格戰,進一步拉低利潤,并加劇商場餐飲商的不穩定。
“所以,從長遠來說,商場不可能一味重視餐飲,最終會回歸到零售本身。”記者發現,這幾乎是市區每一家商場的共識。
所以,市區商場也已經在開始行動。“一百”幾乎每天都在做客戶調查,迎合顧客喜好調整品牌和服務,并嘗試多種免費服務,盡力模糊和電商之間的界限;銀泰也在不斷加強與顧客之間的互動,做好服務功課;萬達在努力引進新的百貨主力店,本月23日蘇寧就將在其百貨區域開門迎客;永盛也表示,2016年不會盲目擴張餐飲,想把零售也做上去,重點打造精品百貨生活館……
“餐飲只是一種輔助手段,說到底,百貨商場的競爭,歸根到底還是靠品牌和服務。”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