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廠”的機遇與迷茫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近日,記者分別奔赴長三角、珠三角主要城市進行深入采訪,探尋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如何適應新常態,推進轉型升級。22日起,開設《穩增長 調結構 轉方式》欄目,將以全方位的視角和生動鮮活的筆觸,展現中國經濟增長的新亮點、新活力、新動能,透視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的探索之路。
東莞:從“世界工廠”走向“制造名城”
3月17日,廣東省東莞市虎門港一派繁忙景象,集裝箱進進出出,交換著南來北往的貨物。多少年來,虎門港靜靜守在珠江口,見證著東莞這座城市的變化。
變化始自改革開放。東莞從一個典型的農業縣變為地級市,在外向型經濟的拉動下,地方經濟迅猛發展,一度被冠以“世界工廠”的稱號。
變化去向何處?2015年,東莞市明確提出了城市發展目標——“建設國際制造名城、現代生態都市”。2015年,東莞市生產總值為6275.06億元,同比增長8%,一躍邁入“千億美元俱樂部”。
2015年,東莞市共接待了300多批次來自中央、省區市以及境內外組織和媒體的調研采訪。聚焦之下,人們有一個共同的疑問:東莞這個珠三角的地級市,如何以萬分之三的陸地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百分之一的生產總值,成為中國第五大外貿城市?
“世界工廠”的機遇與迷茫
1978年9月,一家港資企業太平手袋廠在東莞建廠,成為全國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這標志著東莞農村工業化就此起步。隨著東莞加工貿易的壯大,人們一度用“東莞塞車,全球缺貨”來形容東莞制造業的重要地位,這為東莞制造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0多年來,東莞實施外向帶動戰略,走出了一條以經濟國際化帶動農村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道路。”東莞市委書記徐建華介紹,但近年來,由于長期快速發展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加上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以及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東莞遭遇了“成長的煩惱”,面臨“雙重擠壓”。
一方面,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上升,跟周邊國家和地區比,廣東已經不具有競爭優勢。另一方面,傳統的自主的技術不足,在高端市場上,廣東也無法跟歐美等發達國家競爭。
2012年一季度東莞GDP增速降至1.3%。與此同時,“倒閉潮”“撤資潮”的傳聞甚囂塵上。有媒體報道,在東莞市厚街鎮赤嶺工業區,一家用工達1.8萬人的制鞋廠,只剩零星的人員和車輛活動。
從統計數字來看,2015年,東莞市來料加工企業進出口占比由2010年底的25.2%下降到了3.5%,加工貿易占比從2010年的84.8%下降到60%,傳統制造業從2010年的22.9%下降到18.8%。可以看出,東莞加工貿易確有大幅下降。
“面對雙重擠壓的情況,廣東只能夠向上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在今年全國兩會上這樣表示。
調結構、轉方式的東莞之路
“向上走就要轉型升級。”
東莞市委政研室副主任羅永峰說,從“世界工廠”向“制造名城”的轉變,就是從來料加工型、生產車間型向創新驅動型、品牌生產型轉變,是更加注重品牌化、科技化和美譽度的產業鏈轉型升級。
轉型之初,一些企業因找不到出路而迷茫,仍然希望通過加工貿易的方式維持舊況。但政府和大多數企業早已意識到——創新才是唯一出路。東莞市發改局局長葉葆華說:“東莞正在實現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位于東莞的廣東歐珀移動通信有限公司,在采用智能設備后,一個生產車間將節省400人。智能化設備讓生產效率大幅提高,也讓工人脫離了高危物品作業崗位。近年來,歐珀公司加大科研創新投入,研發團隊有4000人,占公司總人數的五分之一,而這正是東莞智能制造的一個縮影。2015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12.93億臺,東莞市以2.42億臺占全球出貨量的近兩成。
創新源自深化改革、先試先行。全國首個全面推開商事制度改革;全國首個構建“陸、水、網”三位一體的“三互”大通關模式,實現口岸管理相關部門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全國率先啟動“多證連辦”改革;全國率先啟動實施企業登記注冊“一網通”改革……一系列深化改革的舉措,充分釋放了企業的活力,營造了便利的經商環境,東莞市市場主體目前突破了70萬戶。而2012年至2015年,東莞市共取消、停征、免征和降低100多項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為企業減負30多億元。
{page_break}創新是久久為功。“結構調整、動力轉換是一個過程,不能因為出現了困難就放棄,也不能因為取得了成績而驕傲。”徐建華說。直面制造業未來,東莞市出臺了《關于實施“東莞制造2025”戰略的意見》和《關于大力發展機器人智能裝備產業打造全球影響力的先進制造基地的意見》。全力聚焦制造業發展,政府引領、搭臺為東莞營造出了良好的創新環境。2014年至2016年,東莞市財政連續三年每年安排預算2億元,資助企業利用先進自動化設備進行技術改造。
通過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十二五”期間東莞經濟年均增長7.93%,平穩過渡到中高速增長態勢。
放眼未來,走向“國際制造名城”
上下同欲者勝。
隨著全面積極落實“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廣東省工業轉型升級三年攻堅戰行動計劃,東莞市工業增長進一步企穩回暖,質量效益不斷提升。“十二五”期間,東莞市人均GDP五年連上五個臺階,2015年人均GDP跨上12000美元大關,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騰籠換鳥——在外界傳言的企業“倒閉潮”、外資“撤離潮”的背后,是市場結構優化的過程。
“低端制造業的退出是市場結構優化、企業結構優化、投資結構優化、市場優勝劣汰的必然結果。”徐建華指出,在轉方式、調結構、穩增長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時,東莞也必須直面問題和不足。比如,企業素質總體偏低、創新能力偏弱等狀況尚未得到轉變,具有較強競爭能力、可以支撐未來發展的大產業、大項目還不夠多,支撐轉型升級的人才也比較缺乏。
如何破題?答案是——尊重規律、尊重企業、尊重人才。
為抓住高新技術企業這個“牛鼻子”,東莞市每年安排20億元的“科技東莞”資金和10億元的“人才東莞”資金,并著力打造以松山湖高新區為龍頭、以大學創新城為核心的區域創新體系。實施高新技術企業“育苗造林”行動和科技企業孵化器“筑巢育鳳”計劃等。
如今,由香港科技大學李澤湘教授建設運營的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由東莞市政府、廣東省科技廳和華中科技大學共建的華中科技大學制造工程研究院等幾十個科研團隊,正成為東莞轉型升級的“科技創新發動機”。
據悉,按照國際港口港城同名的慣例,虎門港正在籌劃更名為“東莞港”。南來北往的貨物將會告訴世界,中國有座名叫東莞的“國際制造名城”。
數據顯示,東莞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從2010年的1708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2711億元,累計增長44.8%;進出口總額突破1萬億元人民幣;2015年“三資”企業占外資企業比重從2010年的59.4%上升到90.4%;2015年服務業占GDP比重提高到53.4%,成為廣東省服務業第一大市;5年間,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從334家增加到了986家。
面對外界的質疑,東莞人正在給出自己的回答。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