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新疆棉花產業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由于國內勞動力、原材料等成本的持續攀升,國內棉花流通行業已進入微利時代,新疆棉花產業更是因片面注重產量提升及加工產能急劇膨脹而引發一系列問題。
特別是新疆地方棉花產業領域中長期存在的“小、散、弱”局面,導致以規模化、機械化為特征的集約經營模式,難以運用到實踐當中并發揮作用,新疆棉花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面臨諸多瓶頸。
1、加工產能嚴重過剩。據統計,2015年度,新疆經有關部門資格認定的400型加工企業有815家、共1069條生產線(其中地方610家、687條生產線,兵團205家、382條生產線),這還不包括“一證多線”的情況,全疆現有加工產能是棉花產量的近兩倍。特別是地方更為嚴重,以2015年為例,地方棉花產量是220萬噸,地方棉花加工產能是400萬噸。
“僧多粥少”的現象,必然會引起爭奪資源的“價格戰”,直接導致棉花收購成本升高,企業“吃不飽”就無法產生規模效益。為爭搶資源,不少企業無混等混級收購加工,必然影響棉花質量。
2、棉花質量參差不齊。當前,國內棉花市場的中低等級棉花存庫積壓嚴重,且價格持續下跌,但國際上高質量棉花卻價格堅挺。今年新疆棉花質量問題的集中爆發,外在因素是氣候原因,內在因素是品種的“多、亂、雜”,棉花育種導向片面追求高衣分的結果。
3、綜合因素導致成本居高不下。2015年新疆棉花畝均成本2119.55元,與上年相比增加8.33元,增幅0.39%。其中間接成本是60.11元/畝,固定成本是36.70元/畝,人工成本是789.65元/畝,物化成本是589.06元/畝。
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在于:1)近年來,新疆棉花種植的人工、農資成本不斷上升,導致棉花種植成本隨之上升。2)棉花加工產能過剩,導致企業為爭搶資源而互相“哄抬價格”,使得棉花收購成本居高不下。3)棉花加工企業為控制質量,人工挑撿或安裝“三絲”機的費用增加,相應增加了棉花流通企業的質量成本。
4、棉花流通企業抗風險能力較低。2015年下半年以來,國內棉花銷售一直持續量價齊跌的狀態,近期棉花市場行情雖有所好轉,但仍然與成本倒掛500-800元,加上前期棉花銷售進度較慢,導致倉儲、財務費用不斷增加,疆內棉花行業總體仍然虧損。特別是地方國有老棉花流通企業,由于自身的人員、債務負擔沉重,導致企業效益連年下滑并常年虧損。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