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國服裝業的故事
2010年中國服裝業有四大特征:規模大、產量大、水平低、結構差。水平低指的就是我們的服裝設計水平低,這也是我國服裝業只能替別人加工高檔名牌服裝、自己的產品難以成名的原因。
企業要做大做強,首先就是要有自己的自主品牌,創造自己的企業價值趨向,盲目傍品牌,只能獲得短期效益,從長遠來看,傍名牌一旦被消費者認清后,就會失去市場空間,這對企業來說是毀滅性的打擊。如果中國服裝企業不走自主發展的民族品牌之路,單純依靠傍世界名牌而生存的話,企業勢必將走向絕路。
我國服裝業有很多世界第一,中國的服裝品牌已逾十萬,卻沒有一個享譽全球。中國服裝業如果不加快培育強勢自主品牌,便會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生存空間中面臨極為嚴峻的考驗。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裝消費國,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裝生產國,但中國服裝產業整體發展很不平衡。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福建、上海等東南沿海省份所生產的產品占據了全國80%以上的市場份額。
中國服裝企業結構鏈停留在傳統設計管理的模式,由于設計手段多停留在紙面放樣的落后階段,設計周期長,試制成本高,造成新產品創新能力弱,新品開發周期長,就不容易發掘適銷對路的產品,進而造成庫存積壓,影響資金周轉。
制造是服裝產業鏈中利潤最薄的部分,大量的增值應該來自設計、流通、服務、品牌。隨著杉杉集團多品牌運營、美特斯?邦威集團的虛擬經營、VANCL凡客誠品的B2C網絡直銷等商業模式的成功推出,中國服裝正在跳出“制造”謀發展。我們相信不久的將來中國的服裝產業同質化現象會逐漸走出惡性循環的陰影,不斷的壯大起來。
中國社會消費有這樣一個滑稽不堪的怪現狀:一邊是中國企業難以擺脫中國制造的陰影,癡迷于吃力不討好的低價戰略,生產廉價的產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另一邊是國內大量的中高端消費者崇尚洋品牌,以國際高端品牌商品為價值取向,對中國制造的產品并不買單。
中國的企業更多的是在沿襲一種舊有的“規模至上”的盈利模式,以及盲目低成本的產品營銷模式,這兩種思維揉在一起導致中國企業品牌價值明顯劣于跨國企業。中國大量的骨干企業將聰明才智用在廉價的產品的制造上,廉價產品微薄的利潤又導致中國企業缺乏資金運作品牌。當一個產業、一個品類、或一個國家擁有一批具有“稀缺價值”的品牌時,無形中會把這個產業、這個品類、這個國家的競爭力變強。為了滿足中國大量的中高端消費者的需求,中國企業應該走一條品牌價值創建之路。
中國服裝行業的消費習性已經進入品牌消費時代,因此,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企業必須依靠品牌的提升,來擴大利潤空間,以使企業的發展獲得一個相對來說寬松的環境。
在21世紀到來之前,服裝業在家庭作坊式的低端形態中緩慢進行著資本的積累。就產業形態來說,這個時期服裝業還基本處于初級加工環節,本地產業鏈殘缺,基本沒有自己的品牌。這種狀況的一個后果就是:產品利潤低,企業發展緩慢。
到底有沒有能力去滿足中國快速成長起來的中產階級的服飾消費能力,中國到2010年非實用的奢侈品的消費人群將達到2.5億,在全球化狀態下生存起來的中產階級有自己的品牌消費理念,因此,不但需要純粹的設計人員,還要相應的市場與消費趨勢研究部門,還有市場營運部門,這是一個強大的品牌機器,要做就做最好,結合自身的經營實踐,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對人力價值差距很大的設計和生產進行地域分離。這些跡象顯示,服裝業正準備迎來更輝煌的明天。
2010年中國服裝行業現狀分析及服裝行業未來發展趨勢:中國服裝業在完成規模擴張使命后,量的增長不再是第一目標,以價值創新為核心的品牌發展,將成為歷史新任務。
2010年是“十一五”規劃的最后一年,也是確定“十二五”規劃的一年,更是謀劃今后十年、十五年發展的一年。中國服裝業在完成規模擴張使命后,量的增長不再是第一目標,以價值創新為核心的品牌發展,將成為歷史新任務。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