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葛布服飾的加工工藝
是刈是濩,為絺為绤服之無斁。
這句話出自詩經《周南·葛覃》,將女主人公從采葛到成衣穿于身上予以描述。
詩中首先呈現給我們的是清碧如染的葛藤蔓延在幽靜的山谷中,突然黃雀的“喈喈”嗚囀聲打破了幽靜,在那綠葛、黃雀背后,有一位女主人公正在“是刈是濩,為絺為绤服之無斁”。她彎腰“刈”藤后,轉眼間又在家中“劐”葛、織作;于是那萋萋滿谷的葛藤,又幻化成一匹匹飄拂的葛布,而女主人公早已在銅鏡前披著這“締絡”,正喜滋滋穿在身上呢!“刈”為割取,“濩”是煮的意思。“絺”是細葛布。葛,蔓草名,其纖維可織布,俗稱夏布,夏日可穿用。
山谷中葛藤、黃雀的美好春景和女子“刈劐”、織作的繁忙勞動,不僅反映出女主人公是一位勤勞、能干的賢妻良母,而且最主要的是為我們提供了制作葛衣的全過程:先采葛,然后將割下來的葛煮成絲,最后再將絲紡織成衣服。
東門之池,可以漚麻
這句話出自詩經《陳風·東門之池》。這是一首歡快的勞動對歌。詩中具體描寫了“漚麻、漚纻、漚菅”的制作過程。
大麻、纻麻經過揉洗梳理之后,得到比較長而耐磨的纖維,成為古代人們衣料的主要原料,用它織成麻布,裁制衣服。白色麻布制成的衣服,不加彩飾,是諸侯、大夫、士日常所穿。洗漂不白,保留麻色的粗麻布,就成為勞動者的衣料了。因此,每年種植、浸洗、梳理大麻、纻麻,是春秋前后很長歷史時期農村主要勞動內容之一。年年在護城河漚麻,年年有青年男女相聚勞動談笑唱歌,《東門之池》這樣的歡樂歌聲,也就會年年飄揚在護城河上。
“東門之池,可以漚麻。彼美淑姬,可與晤歌”。可以想像,一群青年男女,在護城河里浸麻、洗麻、漂麻。大家一邊干活,一邊說說笑笑,甚至高興得唱起歌來。小伙子豪興大發,對著愛戀的姑娘,大聲地唱出這首《東門之池》,表達對姑娘的愛慕之情。
這種勞動的場面,時至今日仍屢見不鮮。漚麻的水,有很強的臭味。長久浸泡的麻,從水中撈出,洗去泡出的漿液,剝離麻皮,是一種相當艱苦的勞動。但是,在這樣艱苦的勞動中,能和自己鐘愛的姑娘在一起,又說又唱,心情就大不一樣了。艱苦的勞動變成溫馨的相聚,歌聲充滿歡樂之惰。
編者按:此文將采葛、煮葛、著葛的過程寫得惟妙惟肖、形象逼真。將男男女女的共同勞作形容為溫馨相聚,讓人有種和諧之感。距今兩年多年前,古人已有如此心境,經過《詩經》——中國最美的書記錄,讓我們華夏兒女得以見證!人類的精神追求沒有窮盡,我們一定要向著更高遠的精神境界看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