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攤經營中賣包和賣鞋勝于服裝
海淀區雙榆樹三街以及科學院南路
附近社區:雙榆樹西里雙榆樹南里人民大學榆苑公寓等
“地攤業態”入駐歷史:兩至三年
整條街服飾地攤商戶數量:25家左右
攤主是否有其他職業:50%兼職50%專職
攤主是否計劃長期經營:41%計劃長期經營59%短期打算
進貨渠道:動物園批發市場占20%大紅門批發市場占20%網上占19%
經營時間:19:00-22:30
在長長的夜市一條街上,記者一眼注意到了路邊的一位練攤男孩兒,面容干凈、笑容單純,身材單薄、白色牛仔褲……換做大學校園,他就是眾多陽光男孩當中的一位。但是,我錯了,聊起來后,他說他恰巧剛剛結束了學生生涯——今年六月份從聯合大學的外語系畢業,姓李,姑且就叫他李同學吧。
提到就業,李同學的神情明顯地黯淡了一下。雖說“外語”算是一個還不錯的專業,但他無奈地說道:“我們是專科呀。”畢業也有一個多月了,工作還沒有著落,于是他選擇了在夜市擺地攤賣衣服。“反正晚上也沒事干,閑著也是閑著,掙點錢唄。”他淡淡地說道。
要說地攤,他的攤子還真是十足的“地攤”,和周遭的同行比起來,這個攤頭確實有些“寒酸”,不夠“華麗麗”,其他家不是成排不銹鋼衣架,就是汽車后備箱。他還是原始的一布席地,上邊平鋪著稀稀落落的衣服,不過每件還算被疊得平整。{page_break}
筆者坐在旁邊一邊和他聊天,一邊看著他賣衣服的架勢。
別看他剛走出校門,推銷起衣服來還是蠻專業的,絲毫見不出生澀和無措。得知當晚是他第四天出攤,記者更是驚呼:“不會吧,那你哪來這么多的經驗?”他笑了,“以前上學的時候在外面沒少做過‘賣衣服’的兼職,光在王府井那邊的一個特賣場就賣過好久,這次也算重操舊業了。”
說到經驗,他壞笑了一下。“說白了就是兩個字——忽悠,無非要告訴顧客我這件衣服好在哪里,如此設計可以體現出哪些與眾不同,這樣說出點具體的東西,肯定比一個勁地說好看更能讓她們乖乖掏錢。不過,我說的這些搭配規則也不是胡說,以前兼職的時候別人也教過我好多搭配口訣,如顏色上建議“上淺下深”一般是不會出什么問題的。”除此,憑著“資深”,他自己也總結出一些經驗,如那些每件衣服都要看看的顧客往往是不會買的,反倒是就盯著幾件服裝看的顧客,成交率會比較高……說到這些時,他顯出了幾分得意。
“純棉T恤全場10元一件!”
這個和批發市場有得一拼的價格吸引了好多顧客的側目。筆者當然也很是好奇,這么低的價格還有賺頭么?他支支吾吾地解釋說,這些T恤都是一個親戚以前賣衣服的底貨,現在都零成本轉讓給我了,不過我每賣一件也會分幾塊錢給他的。至于旁邊這些價格在30—40元不等的小衫,他則說是自己本來就有的。
筆者還注意到,這位李同學不但“攤頭”低調,就連他的人也很低調,一個多小時的采訪時間里,喧鬧的夜市中聽不到他的吆喝聲,更不見他主動招徠過一位顧客。問到這個,他一直強調自己的“無所謂”心態,隨便賣賣,能甩就甩。當被問到一天能出貨多少時,他的回答是:“一天也就賣兩件。”是真是假,無法斷定,但在記者采訪的近一個小時的時間里,確實眼見其生意慘淡。走近詢問的顧客也不在少數,經過一輪又一輪的討價還價,最后竟無一成交,筆者在一旁都有些坐不住了。“你心里不著急么?”“還好吧,這個沒賣那就賣下一個客人唄,總有人會買的。我和他們(其他商販)不一樣,我不靠這個養家糊口。”
話是這么說,記者卻發現,在賣貨和接受采訪之余,李同學一直在關注著旁邊一個生意紅火的賣包攤位,他終于還是忍不住地告訴筆者:“其實,在地攤經營中賣包和賣鞋是最賺錢的。”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