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時裝設計體系缺乏面對世界市場的堅實根基
很長時間以來,對設計師應該選擇哪些方向才不會多走彎路?中國時尚界的輿論解讀應該構架出怎樣的一種氛圍?而設計師的才華和其價值又該怎樣界定?嚴格地說,這是一次問題報道。
對于服裝設計領域中的問題報道,對于偏向于時裝評論的專業報道,多年來一直很糾結,把問題點到什么程度合適?評論的主體選擇誰不會惹出不必要的麻煩?評論的方向、問題的解決要以什么為核心?每一次這樣的報道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而究其原因,卻是來源于整個輿論環境的流行和信息接受者們的心態。
我們注意到,在每次國內時尚領域大型的時裝發布活動之后,現諸于各類媒體,特別是網絡媒體上的相關報道缺失的是對于時裝設計師作品的客觀評價。往往焦點被聚集在活動的平臺,活動的規模、場地、裝修,活動的形式、燈光、音效,活動的貴賓、領導、明星、模特,以及在網絡上吸引大量點擊率的走光、摔跤等失誤上,而作為時裝發布的主體——服裝作品,卻鮮有人去真正關注品評。所能看到的大量關于時裝作品的報道,或是直接出自設計師的口中,或是輕描淡寫一帶而過,但不論哪一種幾乎都是贊揚的多,批評的少。反是一些個體輿論中能見到真實。
做這組報道的原因并非是在現有的輿論中只缺少批評,而是缺少真正意義上的贊揚。多年來,國內關于評論的認知習慣——由衣及人,使得不論是設計師或是傳媒本身、讀者都變得脆弱、敏感起來,大家無法正面一個多元化的輿論氛圍,而習慣于“捧殺”或“棒殺”的極端。還有,利用極端化的注意力手段去達到某種效果的方式,也成為一種手段。
基于此,除本報記者的署名評論外,我們選擇了來自業界協會、院校、國外專業機構及時裝評論領域的代表人物對此進行探討。在這樣的結構中,沒有出現時裝設計師的聲音,從某種程度上說,可能會造成一定覆蓋面缺失,可能會缺少一個群體的聲音。但也會產生另外一種效應,因為這個群體聲音的缺乏,而使得這個群體能以平和的心態來關注。
可能,作為專業媒體,對于時裝評論類的報道是有著很深情結的,我們多年來也一直在尋求著時裝評論的發展。而現在回眸,十年前活躍在時裝評論領域的袁仄、包銘新、李超德、張辛可等老一輩早已封筆不言,中生代的代表卞向陽也久不出聲,只一群穿著PRADA的時尚潮人在根據自己的感受和國際信息去解讀時裝設計師們的內心。當然,不能否認,現在的輿論環境與多年前大不一樣,現在設計師們的心態與多年前的設計師們也大不一樣,現在時裝評論的內涵與流傳甚久的時裝評論大不一樣,但時裝評論的核心沒有變化,通過發現,提出問題或真誠贊美,在幫助設計師的同時,引導商業、消費行為的走向。
遺憾的是,國內時裝評論目前是缺失的,對于設計師價值的評判標準是缺失的,對于中國設計師未來發展方向的判斷是缺失的。在所有贊美之詞的背后隱藏著的,是國內時裝設計行業在設計方向、設計方式上出現的迷途,是掩蓋在“文化”、“環保”、“藝術”、“原創”等概念詞匯后的競爭力的軟弱。
作為時裝評論家的卞向陽在反問,中國是否需要評價設計師價值的體系和標準,或者是目前的評價體系和標準是否正確有效?深諳歐洲時裝運作方式的趙倩說,輿論應該更加多元化,對設計師的作品和才華,有不同意見出現才是比較正常的。再有才華的設計師也不太可能讓所有人都喜歡,多層面、多角度的聲音對其評價是很正常的。不能因為一些否定的聲音就否認設計師的才華,產生激烈的辯論反倒會說明設計師的才華存在。
建立在西方時裝工業體系上的中國現代時裝設計體系,是缺乏面對中國廣博市場乃至世界市場的堅實根基的。同樣建立在現代中國時裝設計體系上的,對于時裝設計的輿論評價體系,更缺乏面向專業、市場和消費的根基。中國的時裝設計師們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尋求突出自我設計風格、符合自我設計發展的方法和道路。關于時裝設計方面的評論報道同樣需要尋找到適合這個環境的生存發展方式。一如趙倩所言,設計師的最高境界是曲高和眾而不是曲高和寡。時裝評論亦然。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