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是中國紡織服裝業發展最好的5年 “十二五”更為重要
如果說“十五”對于中國紡織服裝業是發展機遇最重要的時期,行業比較優勢得到充分釋放,原材料價格飛漲、外部貿易環境多變等等。但即便在如此形勢下,全行業仍然獲得了快速發展。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評價說,“十一五”是中國紡織服裝業發展最好的5年。但更重要的是在“十二五”時期,全行業應該更加謹慎地來實現“紡織強國”的目標。
如果說過去的中國紡織服裝行業更多是依靠“人口紅利”、簡單的加工貿易等因素做大,那么近年來,全行業已經在“陣痛”中逐漸清醒,開始選擇走“調結構、轉方式”的升級之路,從依靠數量的貢獻向價值的貢獻轉化。
杜鈺洲分析,紡織服裝業在“十一五”期間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好的成績,其中一個原因是“十一五”是行業技術進步最快的5年。
中國針織工業協會會長楊世濱則將針織行業在“十一五”期間的發展,比喻為中國鐵路的大提速。他認為,最核心的原因在于結構。從市場結構看,原來針織品大概70%依賴國際市場,30%為內銷,但到了“十一五”末,內銷約占到55%左右;從生產結構看,針織的纖維加工總量已突破了1300萬,在整個紡織服裝的纖維加工里占據1/3;從表現看,目前以金額記的針織服裝占全行業服裝的55%,以產量計的大概占65%。
隨著“用工荒”的加劇,勞動生產率在“十二五”期間備受關注。據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統計,全行業平均每個企業的用工數從2005年的272人下降到2010年的202人,用工減少了25.7%,而每個企業的銷售額從人均5505元增長到7524元,增長了36%。全行業里,平均利潤率大于3.97%的企業,平均每個企業在2005年的用工數為291人,2010年為235人;平均利潤率小于3.97%的企業里,平均每個企業在2005年的用工是264人,2010年是184人。從這些數據來看,行業勞動利潤創造的價值提高了,而人數減少了,正好說明行業具有創造性的工人相對多了。
此外,楊世濱表示,行業內還會出現“大企業化”傾向;產業集群化進一步加強;產業協作將更加順暢。而對企業內部而言,首先勞動生產率會提高,“我不認為針織行業中所有企業都會形成自己的品牌,大量的企業需要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自己更快發展。”其次,他建議企業要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內銷上,充分重視銷售網絡和網絡銷售。“未來網絡銷售的潛力非常大,而且這可能對企業發展也是至關重要的。”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