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價格的尷尬
據調查,目前中國奢侈品市場的潛在消費者已經達到1.75億人,在全球各大品牌蜂擁而至之際,奢侈品行業秉承的“因稀缺而奢華”的傳統理念,正受到如潮涌來的購買力的沖擊,正在徹底改變奢侈品行業的整體面貌。
奢侈品價格內高外低
買手陳小姐曾做過一個比較:中國的商場里買的國際奢侈品牌普遍比美國貴50%以上。同樣一個名牌的包,在北京買4500元人民幣,而在芝加哥只賣200美元,即使在淘寶店代購,價格也比國內便宜1/3,同樣一條名牌領帶,在北京買1300元,而在紐約,已經被打折50美元出售,而比較同樣質量的一款卡地亞鉆戒,在國外與國內的售價竟然相差7萬元之多。在美國,Ralph Lauren的POLO T恤大多數人有能力消費;而在中國,比美國專賣店高出兩倍的價格卻令許多國人望而卻步。
同樣以衣為例,在美國留學的張小姐深有感觸地說,在國內時逛街買一次衣服就要1000多元;在美國,除非你買LV或ARMANI這樣一線的牌子,否則,像CK、DKNY等,想一次花掉一千多美元還真是不容易。而且國外商場酷愛打折,動輒就有40%的折扣,令人驚駭。其實,很多奢侈品牌在原產國全國的專賣店數量遠遠少于在中國或其他亞洲國家專賣店的數量,這些奢侈品牌在歐洲是一家接一家的關門,但在亞洲特別是中國,卻是一家接一家的開。
在消費途徑上,雖然各大品牌正努力縮小中國市場和其他市場的價差,不過奢侈品的境外消費仍占據56%的份額,價格較低和產品選擇更廣仍是境外購買最重要的兩大原因,購買較集中的為昂貴的腕表和珠寶及時裝。
奢侈品市場不會縮小
來自國外權威機構的報告,不能不讓我們對中國未來奢侈品消費市場刮目相看。據分析,目前中國奢侈品市場已呈現六大重要趨勢:境內購買持續增加;二三線城市成為奢侈品市場的“新”戰場;消費者期望獲得全面的差異化服務體驗;網上平臺的重要性穩中有升;奢侈品營銷增加中國元素;作為禮品饋贈增加且追求多元化。
全球知名戰略咨詢公司貝恩公司合伙人布魯諾·蘭納認為,中國國內奢侈品市場的加速增長始于2009年下半年,當年市場規模達684億元人民幣,而2010年所有奢侈產品種類都呈現強勁增長勢頭,其人民幣市場規模增長達23%。這個看似不大的數字,其上升幅度已經位居全球前列。
法國巴黎百富勤的報告則指出,中國已進入奢侈品消費初期。該機構測算,中國的中等收入階層家庭6年后將達到1億個,戶均擁有資產達到62萬元。分析師認為,隨著中等收入階層的崛起,中國的消費率還會不斷上升,預計將從2002年的58%上升到2010年的65%、2020年的71%,接近發達國家水平。{page_break}
解決差位將面臨挑戰
為何中國人對國際品牌及奢侈品表現了如此強的消費能力?這一方面表明了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人民的消費水平日趨國際化和高檔化,但另一方面卻顯示出中國奢侈品價格內高外低的不公平現象。據商務部調查顯示,手表、箱包、服裝、酒、電子產品這5類產品的20種品牌高檔消費品,國內外的差價,國內市場比中國香港地區要高45%左右,比美國高51%,比法國高72%。
這樣一個市場價格的差位,應該說既是國際市場的常態,但是對于中國來說又不太公平。究其原因,是目前稅收制度與國際通行規則脫節所致。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近日在商務部發布會上,就“國內奢侈品價格高于海外”的問題作出了回應。他表示,原因之一是中國對于部分品牌商品的綜合進口稅率較高。隨著國內消費檔次的提高,奢侈型的消費品現在變成了大眾的中產階級普通的消費品,所以政策的制定和體系也面臨著挑戰。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給外商投資企業,特別是外資的運營企業創造一個好的國內分銷運營環境。同時,外資的品牌企業也應當對于中國市場給予一個公平的合理的價格定位。
這款在巴黎愛馬仕專柜售價約為6.4萬元的包,在國內的售價高達10萬元。3萬多元的差價,讓買得起BIRKIN的顧客也心疼。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