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領風騷的中國繡花鞋
在鞋類大家庭中,鞋文化與刺繡藝術完美結合的中國繡花鞋是華夏民族獨創的手工藝品,這種根植于民族文化中的生活實用品被世人譽稱“中國鞋”。
在華夏古老的大地上自從由母系社會轉成父系社會后,便形成了男耕女織的社會分工,歷代婦女一代一代傳承著古老的繡花鞋技藝,在不盈方尺的鞋材上她們一針一線地述說著各個朝代的審美觀念、文化傳統、倫理道德與時尚價值。
繡花鞋的刺繡修飾手法沿襲了東方裝飾唯美的審美風尚,注重鞋面的章法,和鞋幫的鋪陳,并配以鞋口、鞋底的工藝飾條。應用彩色絲線從鞋頭到鞋跟甚至鞋底和鞋墊上都繡上繁縟華麗的紋樣。繡花鞋繡紋主題來源于生活,主旋律是民間文化和民俗風情,基本參案有花鳥草蟲、飛禽走獸、爪蒂花果、山川風物、戲劇人物等。吉祥參案有蓮生貴子、榴開百子、雙蝶戀花、龍飛鳳舞等,寓意著生命的贊歌和美滿的人生。
踏遍大江南北的繡花鞋最早起源于何時何地?從當前所遺留下的傳世品已無從考證。廣泛流傳在山西晉南的“晉國鞋”的傳說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迪。兩千六百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群雄爭霸,當時位于山西的晉國是個小國,在公元前六百六十年晉獻公當了國君后竭盡拓疆,一舉吞并了十個諸侯小國,開始稱王稱霸。為了讓全國百姓永遠記住他的文治武功,他命令宮中所有女子的鞋面上必須繡上石榴花、桃花、佛手、葡萄等欽定的十種花果紋樣,同時還下令全國平民女子出嫁時必須以這種繡了紋樣的“十果鞋”作為大婚禮鞋,以便世世代代都不忘晉獻公的赫赫戰績。當時稱此種圖案的繡花女鞋為“晉國鞋”。從此晉國的刺繡工藝便以繡花鞋延伸到繡花衣以及其他用品上。三百年后即公元前三百一十三年,中國古代大哲學家荀子出生在繡花鞋的故鄉。荀子十分重視當地的刺繡業,他的名著《荀子》一書中的一篇文章記錄了推廣用鐵針刺繡的繡花工藝,并以哲學家的角度贊揚了繡花針,認為鐵針不僅能在鞋上繡花還能“下覆百姓、上飾帝王”,為社會經濟繁榮與穩定作出貢獻。直到近代該地區的絲織與繡花的聞名遠近,當地女子從童年起開始鞋上繡花的生涯,她們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用十幾年的時間為出嫁含辛茹苦地繡鞋,將少女純真的愛針針線線繡到鞋面上,表達對愛情的忠貞,對幸福的追求。
歷史的變革使繡花鞋的制作與刺繡水平成為當地評價一個姑娘心靈手巧的先決條件。她們從自己的婚嫁喜日到孩子的滿月周歲,從家人的華誕大壽到老人的喪事冥日,凡是人生大事之際都用一雙雙繡花鞋表現自己的才能智慧和藝術魅力。無獨有偶,在少數民族地區尋找繡花鞋的行蹤時也有類似“十果鞋”的傳說:聚居在甘肅省積石山大河家一帶的保安族,至今還保留穿繡花鞋的民族傳統,這個民族地區流傳下來的古老詩歌藝術“花兒”中這樣唱道“青緞與鞋面斜截上,十樣錦花草繡上……尕妹是牡丹我接哩,阿哥是綠葉配哩”。經初步考察,我國有二十多個少數民族把繡花鞋作為本民族的穿著特色。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繡花鞋已成為全民族共同的文化財富,繡花鞋為名副其實的“中國鞋”。
曾經在文人筆下所形容的仕女,走起路來婀娜多姿,尤其蓮步挪移間,裙擺下不經意露出的鞋尖,上頭可能是一朵嬌艷欲滴的牡丹、一只顧盼生姿的美麗孔雀,千嬌百媚盡在足下綻放,既惹人憐愛,也引人遐想,難怪千百年來,女性從不放棄在繡花鞋上爭相競艷,為了增添足下風姿而努力。
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皮制靴子已出現在中華民族的歷史舞臺,而后隨著時代及地域的不同,陸續發展出不同材質及樣式的鞋類。如鞋尖往上翹的翹頭履,鞋底裝有雙齒、還系有鞋帶的木屐,只限于朝覲、祭祀時穿著的舄,高度在腳踝以上的皮制長統靴,以及清朝時期滿族婦女所穿的花盆底鞋等等,都是不同時代衍生的鞋類。而也因為材質和樣式繁多,所以自古以來鞋的稱法很多,如足衣、履、屐、靴、舄等指的都是鞋子。
五四運動以后,纏足陋習漸漸廢除,婦女重新擁有腳的自主權,也穿起正常尺寸的繡花鞋。不過由于繡花鞋是用昂貴的綢緞做鞋面,再以絲線刺繡花鳥等圖案而成,是屬于富家太太和千金的專利品。而在上海,名媛淑女出入社交場合頻繁,莫不爭妍斗艷,遂造就了繡花鞋專業街的出現,北京、上海等地的專業作坊都有百余家之多,而櫥窗內陳列的繡花鞋繽紛多彩,將街道點綴得猶如百花盛開。
上世紀40年代,顯貴人士仍是穿著繡花鞋的主要族群,服務方式采取訂做,也就是量好顧客腳的尺寸,并由顧客挑選顏色及刺繡花樣后,先交付專人畫圖樣,再由刺繡女工依圖樣繡出花樣,接著將花樣剪裁下,將其縫制成鞋幫,最后再將皮革削出鞋底形狀,墊上一層層布底,然后將鞋幫及鞋底縫合,就是一雙手工扎實的繡花鞋。
在此之后,繡花鞋慢慢轉換成用楦頭做固定尺寸的成鞋販賣;此外,隨著塑料及強力膠的出現,鞋底由皮革改為便宜的塑料底,并可用強力膠將鞋幫及鞋底黏合,節省了制作工時,價格慢慢往下降,只要愛美的女性都可穿上這種輕巧、舒適又秀氣的鞋子,繡花鞋成為當時最火紅的時尚。
到了上個世紀中葉,運動鞋、休閑鞋和新穎時髦的高跟鞋,已成為士紳淑女追求時尚的流行指標,繡花鞋業面臨生存危機。上世紀九十年代吹起的復古風,又將已沉寂20年的繡花鞋,重新推回流行的風潮上,形成只要貨一上架就賣光的盛況。而業者也看準繡花鞋須在傳統中創新,才能抓住年輕消費者的心,于是花樣不再固定于花鳥,配色也更加大膽,如過去忌諱的黑色、白色和牛仔布料也運用到鞋面,連楦頭也出現尖頭或方頭樣式,鞋跟也兼具平底和高跟。
近幾年繡花鞋業又跌入谷底,何時流行的風潮會再轉向繡花鞋,誰也說不準。但隨著刺繡女工難覓,手工刺繡已逐漸被電子繡代替,未來要找到用手工一針針刺繡出的繡花鞋勢必愈來愈難。套用一個老板的話說:“除了老太太還懂得刺繡好壞,年輕人根本分不清電子繡和手工繡的差異。”
是啊,再經過一世紀的輪替,年輕人可能早已弄不清楚繡花鞋曾是火紅超過千年的鞋類,誰還會在乎電子繡和手工繡的差異呢?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豐縣田大姐民族繡品就是專門從事手工繡品制作。現在在慶陽還保留著大量人工繡制繡花鞋的技藝!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