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中的古代服飾形象
《伏羲像》中的獸皮裝
這是一幅絹本淡設色的《伏羲像》。伏羲是傳說中上古的一名部落酋長,由于傳說年代久遠,作者只能根據想像描繪出心目中伏羲的形象。伏羲氏,姓風氏,是“三皇”之一。傳說神農教會人們耕作,燧人給人們帶來了火種,伏羲指導臣民制造工具,結網打魚,投矛狩獵,并且還教會了人們用獵獲的獸皮縫制衣服,抵御寒冷。畫面中的服裝。
這種服裝形式的產生,應該是在人類狩獵經濟的繁盛時期。狩獵經濟的發展,不僅使人類在食物上豐富了許多,同時也為服裝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在人類服飾文化學中,這個時期被稱為“獸皮披時代”。從人類考古和文字記載中,我們都能夠發現那一時期人類披裹獸皮的痕跡。
獸皮裝的產生,表明了人類生產力的進步。只有用工具把獸皮簡單地縫制在一起,才能披裹在身上。而簡單的原料加工,對人類服裝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人類所有的服裝加工,都是從這最原始的縫制開始的。看似簡單的原始服裝,可以說是人類服裝的重要發端。{page_break}
《烈女圖》中的雜裾垂髯
《列女圖》是東晉畫家顧愷之(346 -407)的名作。他的繪畫講求生動傳神,其人物形象可以用“翩若驚鴻,婉若游龍”來形容,這種畫風也正體現在這幅畫卷中。
圖中婦女服裝有多重的農領、寬大的衣袂,基本上沿襲了前代深衣的服裝樣式,但同前代相比更具有裝飾性。其變化主要在下擺處裁剪出若干三角形,上寬下窄,層層相疊,富于層次感,走起路來隨風飄曳。這種形式的裙擺稱為雜裾,由漢魏時期的燕裾發展演變而來。雜裾的形狀形似錦旗.故稱為髯(旌旗上垂掛的羽毛)。除了下擺的變化裝飾外,從包裹住腰到小腹部的抱腰中。還系有細長的飄帶,稱為髯。片片垂髯擺動,加上絲絲飄帶輕舞,女子如仙人在云中游走一般,輕盈而飄逸,故此景象有“華帶飛髯”之說。具有三角形垂髯裙擺的衣裙叫做“雜裙垂髯”,“雜裾垂髯”看似繁雜,卻具有整體的律動感覺。魏晉時期的服裝講求“褒衣裙帶”,追求輕盈飄逸之美,可謂“飄若游云,矯若驚龍”。這幅《列女圖》中的服飾形象就是個鮮明的代表。
顧愷之的畫卷為我留下了魏晉時期服飾的視覺形象,從中也反映出魏詈時期求虛幻輕逸,又不失奢華之風的審美情趣。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