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服飾文化——珞巴族服飾文化
一.民族概況
珞巴族是目前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僅2千余人。主要分布在西藏東起察隅、西至門隅之間的珞瑜地區,以米林、墨脫、察隅、隆子、朗縣等地最為集中,這里山高林密、地勢復雜。世界最高的喜馬拉雅山脈,聳立在北側;雅魯藏布江、丹巴曲等河流蜿蜒流過,滋潤著這里還待開墾的土地。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居住不同地區的珞巴族,各有不同的自稱和他稱。珞巴族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文字,基本上使用藏文,珞巴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多年來,珞巴族依靠祖輩相傳的口頭傳說,延續著自己的文化。主要從事農業,兼采集和狩獵,男子勇武善獵,刀箭隨身。
二.特色文化
珞巴族生活習俗受藏族影響較深,日常飲食及食品制作方法,基上與藏族農區相同。喜食烤肉、干肉、奶渣、蕎麥餅,尤喜食用粟米攪煮的飯坨,并喜以辣椒佐餐。居住在墨脫、米林一帶的珞巴族沿用藏歷,所有的節日和祭祀活動與藏族無多大區別。但大部分珞巴族都使用自己推定的歷法。由于珞巴族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各地年節的日期不一,一般定在每年的勞動之后。因此歡度年節都包含有慶賀豐收、迎新辭舊之意。 在年節前夕,家家都要舂米釀酒、殺豬宰羊,富裕人家還要宰牛。不少地方還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習慣,過節時,村落的住戶要自帶酒肉歡聚,全村男女老少席地圍坐,或飲酒,或吃肉,歌聲笑語不斷,進行各種娛樂活動。
三.服飾特色
珞巴族居住在廣袤的珞巴地區的數十條江河流域南北相距三百多公里,東西長約千公里,從熱帶到溫帶,從平原到山區,由于地域氣候因素的差異,加上接受外來影響不同,這就出現了著裝形式上的各異盡管不同性別和不同年齡對服飾的形式、顏色和裝飾有不同的需求,但珞巴族是一個愛美的民族,尤其婦女更是如此。{page_break}
在珞渝北部山區,男子夏穿自織的土白短上衣,長袖,大對襟,兩個布扣在右邊,下穿自織的帶紋花短褲;冬穿從藏區購回的氆氌長袍或自制的野牛皮大披掛。婦女夏帶花紋的上衣,下穿白布短褲;冬穿用氆氌拼成長方形、中間留有一個圓口的披肩。男子右側腰間掛小彎刀、火鐮,腰前橫拴一把利刀。男女都有許多銀器裝飾品,每逢節日吉慶,戴上所有的銀器。腰帶相當講究,寬四指,有各種圖案,龍、蛇是不能缺少的,五種顏色,上掛小串珠、銅鈴、貝殼,走時發出悅耳的響聲。男女四季赤腳,繭厚刺扎不進。富裕男女都戴銀鐲、銀項鏈生般珞巴人只戴藤鐲,為刮汗之用。男女都扎耳孔,戴環式金銀藤品,以示貧富。男子外出都手持強弓,身背箭筒,腰挎長刀,頭戴熊皮帽,相當威武。在珞渝腹心地帶和南部,交通閉塞,衣著還保留著古老的樣式,衣服形式還十分簡陋,男女夏穿白布汗衣,裸露大部分身軀,冬穿短袖無領上衣。被稱為土地著人的果布、日嘎等東貢部落的不少村寨,男人用一尺來寬、三尺來長的自織布圍腰遮丑,但隨時可以看到生殖器,便用白線纏住龜頭,用以避邪。還有幾個部落男子用草、棕毛、獸皮遮住陰部的,婦女用一塊布遮丑,上身坦胸露懷。民榮等部落男子用竹筒或葫蘆套?****??。這種現象,對于極度崇拜男性殖器的珞巴民族說,一點也不奇怪。在珞渝山區東間,男穿無襟花布上衣,下穿紅綠色短褲。婦女上穿兩個布扣的衣服,下部用花布圍腰遮丑,也有用棕毛當遮丑物的。男戴大銀耳環,一般只戴三串,每串20個珠。還有戴鉛耳環的,婚齡婦女視此最為美麗。
珞巴族的發式多種多樣。有的部落剪短發;有的長發散披背后,女的梳幾條辮子垂于肩后;有的男女均蓄長發,發置于頭頂,穿一根竹簽;熱帶地方全為光頭。有戴圓形禮帽的,有戴氆氌圓形帽的,有戴自編藤帽的,有戴熊皮帽的,帽前兩邊各固定一個野豬獠牙,有的部落還在帽上插若干根鳥翎,十分美觀。
珞巴人非常重視喪衣,不管近親或遠親,不能穿戴帶毛的衣服,以免死者再生變為牲畜。喪服多為白色,以示死者清白。
獵人服裝獨具特色,表現出珞巴族兼營狩獵生產的特點。獸皮披肩,既輕巧又暖和,不滲水抗濕性能好。頭戴熊皮帽,擋雪遮雨。腳穿"里木"(統
多數部落的婚后婦女自覺劃臉,互相劃,在額頭兩面三刀邊劃兩個圓點,嘴下唇劃三條橫道,小腿肚劃=形圖案。用木炭劃后,再用針輕扎,使黑色滲入膚內,永作記號。珞渝腹心地帶的珞巴婦女視此圖案最為漂亮。相傳,這也是格薩爾王懲罰不虔誠者之痕跡。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