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服飾瑰寶之馬甲
網絡時代有網絡時代的語言,如今是誰在用別人的郵箱進行信件往來,人們就說他穿了別人的“馬甲”。中國產品起個外國名字,也被人們說成是穿了“洋馬甲”。
請注意,這里的“馬甲”應是帶引號的,因為畢竟不是。但是為什么會這樣用,正說明了服飾文化的力量。顯示著服飾與人的生活緊密相關,以至用服飾來形容才可以更生動,更形象,彼此都好懂。
為什么在這里要用“馬甲”,而不是“襯衫”、“皮鞋”?關鍵在于馬甲好穿好脫,無傷大雅。國際通用的證劵交易大廳工作人員都穿紅馬甲,有些地區的郵遞員穿綠馬甲,關押的犯人被穿上黃馬甲,電視臺攝像師、電影導演都愛穿一件獵服式的暖灰馬甲,粗布,口袋特別多。總之馬甲穿起來很方便,熱時不太熱,冷時也可御寒。
這種無領無袖的衣服早年叫“裲襠”。《釋名·釋衣服》稱“裲襠,其一當胸一當背也”。就是說,這種衣服只護前后心,可長可短,不遮擋四肢。
那么為什么叫馬甲呢,其實就是從戰馬的鎧甲形狀而來。馬的鎧甲有些像歐洲騎士鎧甲似的,連同頭頸,只露出眼鼻口,有些是以身體為主,像在馬背上披了一件蓑衣。不管怎么說,都肯定與四肢無關的。由此,人們就愛將這種形狀的衣服叫成馬甲了。
中國魏晉時有一種武士的鎧甲,名叫裲襠鎧,即是坎肩式的。這樣穿起來,護住身體主要部位,胳膊又可以不受束縛,在當時的陶俑上留下許多這種服飾形象。
明代時,婦女愛穿比甲,比甲特色是除了不護上臂之外,實際上是遮住下肢的。因為比甲很長,下擺一直要過膝至踝,甚至及地。當年女性穿比甲不分貴賤尊卑,穿起來很優雅的。明代美女講究高而苗條,比甲更好地將女性身材修飾得細高,從而顯得頭小,人也無形中嫵媚了許多。
清代時就把這種無袖衣服叫馬甲了,其稱呼可能與馬上民族有關。當年的男人都穿長袍,春秋冬季愛在長袍外套件馬甲。由于流行,因而樣式也豐富起來,有一種最富特色叫琵琶襟,即前襟掩懷的邊緣是不呈斜線也不呈直線的。立邊形同城墻,再加上當年慣用的寬緣邊,是清代所獨有的。
除了琵琶襟以外,還有一種一字襟馬甲,是在領前呈橫向一字。這種馬甲有一種特殊的用處,就是騎馬人大皮袍內穿了一件一字襟馬甲,走著走著熱了,如果將大皮袍脫了,在空曠的草原上太冷。如果想將里面的馬甲脫下來,又要先脫皮袍,還容易著涼。怎么辦呢,一字襟馬甲的好處,即在于可以將手伸進皮袍,解開一字襟的紐袢,然后很輕易地就可以把前面一片扯出來了。再伸手拽后片,也拽出來了,這真是游牧民族服飾創作的獨樹一幟的發明,與其所在地區的氣候條件有著直接的關系。
清代女性穿馬甲的,多為丫環或管家婆,這在《紅樓夢》中有許多記載:如第二十四回中寫賈母的大丫頭鴛鴦“穿著水紅綾子襖兒,青緞子背心,束著白縐綢汗巾兒。”第四十六回中寫寶玉的大丫頭襲人“穿著銀紅襖兒,青緞背心,白綾細折裙。”再有,賈母曾吩咐鳳姐:“再找一找,只怕還有青的。若有時就拿出來,送這劉親家兩匹,做一個帳子我掛,下剩的添上里子,做些夾背心給丫頭們穿,白收著霉壞了。”另外,第九十一回寫金桂的丫頭寶蟾,“攏著頭發,掩著懷,穿一件片金邊琵琶襟小緊身,上面系一條松花綠半新的汗巾,下面并未穿裙,正露著石榴紅灑花夾褲,一雙新繡紅鞋。”這里提到的“琵琶襟小緊身”,也是馬甲。
馬甲、背心、坎肩,人類服飾史中一種特殊的便服。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