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服飾文化——達斡爾族服飾文化
達斡爾族服飾
達斡爾族主要聚居于富饒美麗的嫩江兩岸,從事農業、畜牧業和傳統的漁獵業。在東北諸民族中,是社會發展水平較高,與外界經濟文化接觸和交流較早、較多的民族之一。
較為先進的生產力和多種經濟形式并存的局面,決定了達斡爾族服飾原料的多樣性。不同地區的衣飾原料中,往往都是犴等獸皮、羊皮和布帛等兼而有之,但又各有側重。總的來看,男裝以皮質為主,女裝以棉布居多。
達斡爾族服飾
達斡爾族服飾受蒙古族和滿族影響較大,一些地區的中年婦女還保持著梳滿飾發髻的習俗。海拉爾地區達斡爾婦女的頭飾與當地蒙古族相同。
男裝服飾
達斡爾族男子冬季出門戴狍頭皮或狐貍頭皮做的帽子,帽子雙耳翹起,穿棉布長衣,外套犴皮坎肩,做客時穿長袍。外面圍中間開衩的圍裙(有的皮制),有裝飾圖案或飾邊。圍裙外穿短坎肩,坎肩有大襟、半偏襟、對襟。勞動時穿皮套褲。男人出外打獵時,穿狍皮制的獵衣。戴禮帽或黑綢瓜皮帽,腰束布帶,腳穿皮靴。男子參加婚喪典禮或集會時,必須穿長衣服,并系腰帶,把煙荷包和火鐮系在腰帶上,以示莊重。
女裝服飾
女裝以布質為主,溫暖季節外穿滿族式長旗袍、布褲,內著布上衣,冬季穿棉長袍或棉上衣、棉褲。女性衣、袍袖子較寬,除衣襟以外不開衩,在衣領、開襟、下擺、袖口等處縫上鑲邊。中、老年婦女多穿深色外衣,年輕女子喜穿色彩鮮艷的服裝,并鑲有彩布花邊,縫繡花草圖案,做工考究。青年女子多戴刺繡各種艷麗圖案的平頂圓帽。從事家務或田間勞動時多用白布頭巾包頭。繡花鞋是達斡爾族婦女技藝高低的標準,新疆的達斡爾族有時穿木底鞋。另外多穿布襪子。{page_break}
達斡爾族婦女心靈手巧,會做各種狍皮被、大衣、狍坎肩、手套、靴子等。她們穿長而肥的袍子,不開衩。有時外面穿短坎肩或長坎肩(庫如木)。長袍袖管肥大,上繡美麗圖案,飾花邊,內里有兩層(一層比一層長)假袖。圖案較簡單,色彩淺淡素雅。不束腰帶,不穿短衣,顏色以藍色為主。夏天腳穿白布襪,繡花鞋,冬季不穿棉褲,穿單褲,外套夾布套褲。穿皮衣、皮靴。年節或喜慶之時,女子才穿各色繡花綢緞衣服,外套坎肩,與清代滿族服裝樣式基本相同。中年以上的婦女,部分還保留著滿族式發髻。婦女早期著皮衣,清朝以后以布衣為主。服裝的顏色多為藍、黑、灰,老年婦女還喜歡在長袍外套上坎肩。
達斡爾族傳統服飾由于寒冷,以穿皮服裝為主。皮制服裝主要有:狍皮大衣,用秋末冬初獵獲的狍皮做的皮袍叫“布坤其·德力(大衣)”,用隆冬時獵獲的狍皮做的叫“往拉日斯·德力”,其特點是毛密而厚。狍皮大衣主要是男子穿用。袍長過膝,兩側開衽,有布條編結的扣或銅扣。一般不掛布面,毛朝內,保溫、輕便,適于打獵等勞動中和冬季出遠門時穿著。用春夏和初秋獵獲的狍皮做的皮袍叫“哈日密”,特點是毛稀而短、皮質結實。“哈日密”根據需要,可長可短,主要是在春、秋勞動時穿用。刮去毛的光板皮做的“哈日密”,可在夏季穿用。狍皮朝外做的皮上衣叫“果羅木”,在打獵時穿,起偽裝作用。
手套
達斡爾人的手套叫“搏力”,也多用狍皮制作。大體有三種。大拇指單縫1個套,其余4指為1個套的兩叉手套叫“哈奇博力”;分同上兩叉,但在手腕處有開口,便于伸出手指的手套叫“額莫替博力”;分5個手指的手套叫“霍若博力”。手套的腕口、手背、關節等處均縫、繡花紋圖案。
帽子
達斡爾族男子的帽子多用狼或狐貍的頭皮做成,其中以狼頭皮帽最為普遍。這種帽子毛朝外,雙耳、犄角挺立,用黑布剪成兩個眼球貼于原來的眼窩處,或嵌入兩個黑玻璃球做眼睛,形象非常逼真。出獵時戴上它不僅可防寒保暖,而且還能起到很好的偽裝作用。達斡爾人還戴狍子頭皮帽,叫“米阿特·瑪格勒”,用有眼、鼻、耳的狍子頭皮朝外做帽面,狍耳向上挺立,眼孔內嵌黑亮之物,用狐貍、猞猁、狼等皮毛做帽耳,兒童戴此帽尤為活潑可愛。
皮褲
達斡爾人還穿用狼、狗、羊、狍子皮做的皮褲,外套皮制或布制的套褲,叫“蘇畢”,起耐磨、防刮作用。
皮靴
達斡爾人冬季穿用狍腿皮做靴面靴腰,用牛脊皮做靴底的皮靴,叫“奇卡米”。靴面毛朝外,按毛紋、色澤合理搭配后用鹿或狍筋縫合,穿時內絮東北特產“靰鞡草”,保溫、吸汗、防潮。穿這種皮靴輕便、美觀,不沾水、防滑,行于雪地,輕捷無聲。
刺繡
達斡爾族年輕婦女喜愛刺繡,常在長袍和坎肩的襟邊、領口、袖口、袖攏、衩口和下擺上配飾繡花或各種圖案的鑲邊。袖口上的鑲花邊比其他處配得寬而美觀。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