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服裝:以大自然為繆斯
所謂仿生學,一言以蔽之,就是向大自然學習。它體現了人對大自然中所蘊藏奧秘及其中智慧的欣賞與尊重。事實上,對仿生學的運用不是什么新鮮事,就拿服裝設計來說吧,喇叭裙、燕尾服、蝙蝠衫等等都是顯而易見的例子。
又如在Jean Paul Gaultier、Christian Dior、Yohji Yamamoto等大師近年的時裝秀里,都可以明顯看到他們從昆蟲、花卉、鳥類等形狀和色彩中汲取設計靈感。甚至,還有可能當設計師還沒清楚地意識到某個細節屬于仿生設計的時候,就已經自然而然地這樣做了。畢竟,自然賦予人類的靈感以及它對我們潛移默化的影響,比我們知道的要深遠得多。
然而今時今日仿生學作為設計領域的創新方式,它的重要意義絕不僅僅局限于對生物形狀的模仿,還包括對生物的表面肌理與質感、結構、功能、意象等方方面面的借鑒。相應地,仿生設計也會涉及到數學、生物學、電子學、物理學、控制論、信息論、人機學、心理學、材料學、機械學、動力學、工程學、經濟學、色彩學、美學、傳播學、倫理學等林林總總的相關學科。
仿生設計最核心的價值,是理解自然界運作的模式及背后邏輯,并巧妙地采納它們來解決設計問題。例如我曾在倫敦科學博物館的某個展覽中見過悉尼設計師Donna Sgro用結構生色纖維材質制作的裙子。起初完全沒覺得那條裙子有什么特別之處,細看介紹才知道:那看上去微微發亮的鈷藍色面料,其實完全沒有經過染色,而是光線在其多層結構的纖維上施展的神秘魔法。
這種材質的設計靈感來源于南美洲藍閃蝶翅膀上的絢麗光澤。閃蝶的翅膀本身并沒有特別的顏色,其鱗片的細微結構是由多層立體的柵欄構成的,有點類似百葉窗,但遠比百葉窗復雜。當光線照到翅膀上時,會產生折射、反射和繞射等物理現象,于是它在人們眼中便呈現藍、綠、紫等帶金屬光澤的色彩。
考慮到目前市面上的紡織品絕大多數是用化學染料和助劑染色,它們直接或間接地對環境造成污染,那么這種非染色面料的問世簡直具有環保先鋒的示范效應。值得一提的是,結構生色纖維不僅僅是陳列在博物館里的概念,它已由日本帝人纖維有限公司生產和銷售。
又例如,我們知道松塔有一種特性,它的鱗狀葉子會根據外界溫濕度的變化張開或者閉合以進行自我調解。英國科學家便利用這一原理研制出一種奇特的智能面料,其類似松塔結構的表面分布著許多由羊毛等吸水性強的材料制成的凸起。當人體出汗時,面料上的凸起會自動打開幫助水分蒸發,從而起到降溫作用,然后這些凸起又會再次回到原來的關閉狀態。像這樣兼具排熱、保暖和除濕功能的面料尤其適合在大衣、帽子、手套等衣物中使用。
還有比這些更前衛的。倫敦藝術大學學生Katie Ledger從蛇的蛻皮特性中受到啟發,設計出一系列可逐層剝棄的服飾。這個創意的初衷跟環保息息相關:據統計,我們平均每洗一次衣服,需要消耗40加侖的水和5500瓦電力。當Katie Ledger考慮如何盡量減少洗滌次數以節約水電,她想起了蛇蛻皮的例子,于是據此設計出能隨著逐層蛻棄而改變顏色或款式的衣服。
根據Ledger的設計模型,每套衣服由三到八層天然纖維織物構成,它們彼此之間用無毒、可溶于水的高分子聚合膠粘連。只需噴上水,衣服的最外層便能輕松剝離,并且它作為垃圾可以自然降解。有的時候,被剝離出來的局部也可以作為另一件衣服的配件重新組合使用。好吧,你可以認為這個還處于研究階段的概念過于瘋狂——無論如何,至少它可以證明仿生學能激發無限創意。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