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霧籠罩下的服飾時尚圈波濤暗涌
鏡頭轉向國內,那些在T臺上散發萬丈光芒的品牌在中國市場崴了腳,有的虧損,有的減緩。面對這一疲軟的勢態,品牌列舉了反腐、海淘、網購等等因素,并開展各種活動向中國示好。由此看來,帶有中國特色的時尚態度也走下T臺,已經開始影響國際品牌的“撈金”之路了,更因為是處于成長期,中國時尚態度的變化幾乎沒有規律可言。
煙霧籠罩下的波濤暗涌
最近有一份關于奢侈品消費的新數據出爐,個別項目依舊出人意料。日前,時尚科技公司Rose Vision 發布旗下商品指南App應用“全球掃貨指南”數據,數據顯示在中國一二線城市中,成都人對新的時尚品牌接受程度最高,5萬元人民幣成為中國消費者心中的分水嶺。
該App的14887名用戶于2013年12月10日至2014年2月10日60天期間通過“欲望收藏單”功能共收藏單品總數高達144273件,而單個品牌產品被收藏次數超過10000的共7個品牌。其中Louis Vuitton產品被收藏次數最多,也是唯一超過20000次的品牌,排在第二位的是Burberry ,產品被收藏19643次。
如此看來,雖然Louis Vuitton過去一年在中國表現疲軟,但是由于其龐大的銷售基數仍有最廣大的受眾,而同樣疲軟的Gucci 則未上榜。同時,按常理推斷應該是“北上廣”的消費者對新時尚的接受度較高,但成都卻拔得頭籌。雖然這份調查本身存在局限性,但這出人意料的結果也反映了中國時尚態度成長中的不確定性。
至于價格因素,數據顯示,2000元人民幣以下的產品收藏率最高,約占1/3,2001元~5000元、5001元~1萬元、10001元~5萬元3個區間的產品收藏率分別為19%、22%、22%,而50001元及以上的產品收藏率則驟減至4%。這些數據看似簡單,但卻是一股新趨勢的表現。看到這殘忍的4%,品牌要開始為自己單價超過5萬元的產品好好規劃一下了。
要在規劃與調整中不斷適應
其實,這樣出人意料的數據早已不是第一份,正是這一次次的出人意料讓眾多國際品牌措手不及,才走入了今天“疲軟”與“寒冬”的窘境。
回想幾年以前,人們都以“趕時髦”作為時尚的標榜,而這個時髦在哪里呢?當然是五光十色的國際舞臺,于是當時蜂擁進中國市場的國際品牌,受到了極度的追捧。猶記得在上大學的時候,南京的第一家ZARA落戶在了水游城,雖然Louis Vuitton和Gucci 早已有了門店,但對于“無產”階級的大學生而言,它們更適合待在商店里,但ZARA卻把學生們從美特斯·邦威和班尼路中拽了過來,水游城一度成為大學生心中最洋氣的逛街地點。畢業一年,現在的學弟學妹們已經有了很多Louis Vuitton和Gucci ,ZARA也沒有了當年的威力。
僅靠一個外國國籍就能賺得盆滿缽滿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但中國市場依舊是塊肥肉,特別是當傳統發達國家的中產階級消費者的欲望從Hermès變成了H&M,來自新興市場、手握大量現金的“新生代”消費者的強大需求和購買力成為了致命的吸引。于是,大多數國際品牌都在流著口水開動腦筋,思考著如何下嘴吃肉。
現階段的中國就像1943年的美國,對時尚極度饑渴。那一年,公關界的先鋒人物Eleanor Lambert發現美國消費者除了等待著戰事的報道之外,還對大洋彼岸的時尚發展趨勢密切關心。于是Eleanor Lambert將媒體集中到了一起,在紐約召集了一群設計師,舉辦了世界上第一次時裝周,從此美國和世界各地的時裝掘金者們就定期在紐約舉辦時裝周。與美國不同的是,在北京舉辦的中國國際時裝周已經開展了10多年,對中國時尚產業的發展起了強有力的助推作用,在時尚饑渴的情況下,用品牌建立自信,讓中國消費者相信自己可以與世界同步。
雖然中國消費者的消費理念在升級、中國的時尚態度在成長,但顯然個體的進度是有差別的。現在的中國消費者中存在渴望消費知名品牌卻不夠實力買鉑金包的人群,也存在注重生活方式而非品牌logo的人,中國的時尚界涌起了多樣化的浪潮。應對成長中且多變的中國消費者,就像面對一個越來越細致的篩子,想要通關越來越難。但有金主的地方就是盛世,中國時尚態度的成長過程也就是進入中國的國際品牌大洗牌的過程。
2月底,一場纏綿的春雨化開了北京的霧霾,陽光普照。等到中國時尚態度成熟的那一天,混沌的國際品牌市場也將明朗開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