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紡織服裝業:看孟加拉虎如何搶食中國奶酪
紡織服裝行業早已被配額制度訓練成為游牧工業,哪里勞工便宜,哪里有貿易優惠條件,就立馬搬遷到哪里。想要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去,服裝紡織企業必須成為國際玩家,把客戶抓在手里,把市場做透,能設計、能開發。
光陰如梭,筆者離開紡織服裝業已經11年,時代以不可思議的速度變遷。2001年,紡織品配額制度完全扭曲了全球紡織服裝業的市場規律,那時的狀況是配額為王—整個行業完全圍繞著配額運轉,配額的分配滋養著腐敗的土壤,買賣配額可以一夜致富。
2005年,配額被取消,紡織服裝業邁進了所謂的“后配額時代”。取消配額制度,中國顯然是最主要的受益國。2005年中國還處在勞動力“人口紅利”階段,加上日趨完善的基礎建設和日益成熟的工業,中國紡織服裝業好似一匹脫韁快馬,痛痛快快地跑馬圈地了一遭。取消配額的當年,中國紡織服裝出口首次突破千億美元的歷史大關。這期間雖然還有貿易保護的一些后遺癥和人民幣升值以及《新勞動法》實施帶來的一些挑戰,但是中國紡織服裝業稱霸全球的事實越來越不可否認,螞蟻雄兵和世界工廠的實力讓世界刮目相看。
到了2013年,世界紡織服裝行業似乎已經悄然發生了戰略格局的變化。孟加拉國這個在十幾年前并不起眼的國家,似乎正在從中國企業的盤子里大塊大塊地拿走奶酪,儼然成為第二大紡織服裝出口國。
2003年以前,筆者曾多次訪問孟加拉國,為的也是拿到配額。當時孟加拉國制造的服裝既無質量可言,也談不上可靠的交期,至于印度企業擅長的創新更是沒貨。服裝配額取消后人人平等,為什么獨獨孟加拉國繼中國之后成為最大的受惠國,這只孟加拉虎似乎對中國的紡織服裝業霸主地位虎視眈眈。重訪孟加拉國,雖然浮光掠影,來去匆匆,但一切似乎都有了答案。
今非昔比孟加拉虎
孟加拉國在服裝配額取消后的脫穎而出絕非偶然。紡織服裝屬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第一需求是要有充足的勞動力。孟加拉國人口1.6億,雖然和中國的13億相比小巫見大巫,但是在全球卻排名第八。更不容小覷的是,這1.6億人口中居然有70%在40歲以下,所以孟加拉國不是一個老齡化的國家,套用一句時髦的話,就是那里的勞動力具備可持續增長的潛力。孟加拉國目前的勞動大軍有6000萬之眾,僅是成衣和紡織品行業創造的就業就達400多萬。這支紡織服裝大軍在2013年創造了220多億美元的出口,占整個國家出口總額270億美元的82%。這個畸形的比重把紡織服裝品的重要性凸現出來。這對國民總產值不過1140億美元和人均GDP 僅828美元的孟加拉國來說,不可不說是舉足輕重。
對比中國的同行,孟加拉國的紡織服裝品企業顯然還處在蓬勃的發展期。近年來,中國紡織服裝品的絕對出口依然大幅增長,而占出口總額的相對比例則逐年下滑(圖1)。的確,從出口來說,中國紡織服裝品是個“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行業。與孟加拉國相比,中國企業的設備不如在孟加拉國的更新、更先進。業內企業普遍遇到廠房陳舊、設備老化、市場前景迷茫等問題。而其他高新技術如高速鐵路和風能、太陽能等的出口反倒是更似旭日東升。其實從長遠的國家核心競爭力來說,中國和孟加拉國的孰優孰劣,僅僅從這一個小小的比較就可以管中窺豹了。
回到孟加拉國的紡織服裝品業。從買方的角度來看,消費者的需求基本處于飽和,水漲船高的時代已經結束,現在的重點不是把蛋糕做大,而是把自己的那塊切大。孟加拉國紡織服裝業的快速增長就是在這樣殘酷的競爭中贏得的。從這一點來說,它根據自己的競爭優勢在后配額時代打了漂亮的一仗。
在孟加拉國,紡織服裝企業通常不做內銷,因為光是做出口剩下來轉內銷的產品就足夠本國消費了。這與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很類似,紡織服裝業主要是“為他人做嫁衣裳”。2011年,孟加拉國超過印度,成為排在中國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紡織服裝品出口大國。2013年紡織服裝的總出口增長11%,大大超過了GDP 6%的增長率。從行業細分來看,針織類的產品增長10%,梭織類增長20%,鞋類增長25%。2014年上半年紡織服裝的出口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增長勢頭。
{page_break}喜憂參半的可持續增長廉價勞動力
當然,紡織服裝業要的不僅僅是勞動力,更重要的是“廉價”勞動力,如果把孟加拉國的最低工資和其他國家相比,它的最低工資雖然增幅最大,但因為起點低,“廉價”的優勢顯而易見(表1)。孟加拉國的最低工資不但極具競爭力,而且還有相當的可持續競爭力。當然最低工資只是對新手而言,即使是在孟加拉國,熟練工的工資已經達到120-130 美元/月。
最讓筆者感慨的則是孟加拉國的兒童,車子駛過的集市到處都看到兒童,有的在幫大人做事,有的在玩耍,很多次看到不過5-6歲的孩子抱著自己的弟弟妹妹。我奇怪地問隨行的當地代理公司向導:“孟加拉國沒有義務教育嗎?”
“有啊!孟加拉國有全民教育的目標,除了公立學校以外,政府甚至還補貼部分私立學校。國家憲法也規定為6-18歲的兒童和青少年提供免費教育。”大概是看出了我的疑惑,他又補充道:“其實孟加拉國的學校并不少,光是小學就有8萬多所,中學有1.7萬所。至于這些不上學的孩子或者是學齡前的兒童,不像你們在美國的金寶貝早教中心,這里的所謂早教并不普及,質量也差。學齡前兒童的入學率不過10%左右,在上小學前有早教經歷的不過1/4。更要命的是,中小學面臨著教育質量差、資源缺乏,以及教師和學生比例過大等問題,所以導致大量的兒童和青少年中途退學,到了6年級差不多有10%的學生退學,10年級學生退學的比例高到70%。”
“究竟是什么原因要退學呢?”我追問道。“原因各異,但是主要是貧窮,男生更多的是為了幫助大人干活,”他努努嘴,指著一個大約10多歲、正在為蓋屋的大人傳遞磚塊的男孩示意說,“至于女孩,很多是因為早婚或是幫助家長做家務。”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恰恰是這樣的一個失敗的教育制度為孟加拉國提供了下一代可持續的廉價勞動力。相較之下,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和重視教育的傳統,使得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很快地失去了可持續性。說不上是喜是憂,生產基地的穩定毫無疑問對公司的業務發展好處多多,但是想到幾年后和十幾年后這些孩子還將繼續扮演自己的父母和哥哥、姐姐曾經做過的廉價勞工角色,心情不免沉重。
快速發展付出的生命代價
2013年4月24日,孟加拉國一幢8層建筑自行倒塌,導致樓中一家服裝廠1100多工人死亡、3000人受傷,釀成世界上最大的同類災難。其實,就在事故發生的前一天,當地有關部門已經發出關閉建筑、停止使用的通知,甚至電臺還就該建筑的安全隱患做了報道。同在這座大樓的一家銀行和幾家商場的員工按照要求撤離建筑,幸免于難。而抱著僥幸心理的服裝業主卻自作主張地要求工人第二天繼續上班,上千名工人付出了生命和血的代價。
而在這次慘案發生的半年前,孟加拉國首都達卡的一家服裝企業發生火災,由于消防救援的不得力,造成100多人死亡和200多人受傷,是該國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火災事故。這家叫塔茲雷恩的制衣廠頗具規模,有工人1600之眾,全球眾多的零售商和品牌都在這里加工服裝。其所在的大樓有9層樓,雖然有樓梯,卻沒有通向廠外的緊急通道。
頻發的事故和不安全的工作條件再加上低薪,成為頻頻發生的勞資糾紛的導火線。筆者認識的一位企業家的故事頗為悲催:一些要游行罷工的工人到他的企業來鼓動工人參加罷工,可由于他的工廠無論是工作條件還是薪金都在當地屬上乘,所以工人拒絕參加罷工。不料他們的態度激怒了來游說的工人,一怒之下,居然縱火燒了這家工廠。所幸的是,縱火發生在晚上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是1800多名工人的工作卻付之一炬,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接二連三的事故引起了包括聯合國在內的國際組織和零售商以及服裝品牌的重視,歐洲和美國分別建立了自己的行業聯盟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