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京族服飾很美 可惜手藝面臨失傳(圖)

樊文英正在制作京族服飾。
東興市江平鎮的樊文英,手工制作京族服飾已28年,親眼見證了這項傳統從時尚走向衰落。2009年,手工京族服飾被列為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樊文英擔心,由于后繼乏人,這門手藝可能會失傳。
10月31日,記者來到樊文英的服裝店,她正在修剪一頂京族帽子。店里擺滿了京族的服飾,五顏六色,非常精細。樊文英說,從裁剪、設計、打釘等,店里的所有京族服裝都是她自己一個人用手工做的。
樊文英從小就喜歡對衣服縫縫補補,作為女孩子,喜歡穿漂亮衣服是一種天性。她說,當年想要穿一件新衣服并不容易,要排隊,做出來的質量和外觀也不好。
一次看電視,樊文英發現其他少數民族的服裝都非常漂亮,而京族的傳統服裝則以白色等素色為主,單調且缺乏特色。為此,有著縫紉基礎的樊文英決定對京族服飾進行改良,增加自己設計的元素。此后,樊文英向一位手藝非常出名的越南歸僑裁縫拜師學藝,悟性極高的她一個星期后就出師,在江平鎮街上開起了店鋪。
經過樊文英改良的京族服裝,無論男裝女裝都好看,尤其是女裝,束腰短款很顯身材,加上繡花圖案,及艷麗的顏色,女孩們穿起來走在海邊,海風飄起腰間的絲帶,非常漂亮。
上世紀90年代初,“樊式京服”成為江平鎮乃至東興的時尚服裝。樊文英說,江平鎮幾乎每一個女人,哪怕不是京族人,都有一套她設計改良的京族服飾。“樊大姐”這個名頭也開始叫響,說起“樊大姐”,幾乎人人知道。
后來,經商潮起,樊文英在越南開檔口,在廣州批發成衣生意,賺的錢遠比手工制作京族服飾多得多。成衣生意太好,讓她一度想放棄傳統京服生意。但是老顧客們仍陸續上門找她做京族服裝,加上這是自己最喜歡的東西,所以她始終未能割舍,堅持至今已是28年。
隨著時代發展,曾經輝煌一時的京族服飾也漸漸衰落,樊文英說,除了一些酒店的服務員,或節日搞活動演出,現在的人已經很少穿傳統京族服裝。
而且,京族服飾做工很細,一般人很難做得來,如果手藝不到家,衣服的美觀和舒適感都會有很大偏差。“現在的年輕人更不愿意學,以前收了10多個徒弟,也都改做成衣生意去了。”樊文英說,“如果哪一天我走了,這門技藝又沒有傳承下來,我會覺得很可惜。”
防城港市文體局副局長藍劍說,京族服飾強調手工,機器制作的京族服裝很難在群眾心中得到認同。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需要有一個體系,如師傅教徒弟,代代相傳,這在現代社會也已很難做到。
藍劍說,當地對于京族服飾手工制作技藝的保護,目前采取培訓、建立展示館等,同時也會在三月三、哈節等節日中營造氛圍,喚起大家的傳統意識。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