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的路線圖
首先,貨幣的國際化究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書人有這個問題,因為在美元成為全球主導性貨幣之前,基本是用貴金屬或者是與貴金屬掛鉤的貨幣來完成全球經濟金融運行中的貨幣職能的,只是在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后,全球經濟才首次用一個主權信用貨幣來作為世界貨幣,隨后經歷的每一次危機爆發都和這一種全新的貨幣制度安排有關,所以替代美元已經喊了很多年,但美元作為全球初級產品定價貨幣、貿易結算貨幣和儲備貨幣的地位至今無人撼動。所以,什么是國際化,就是在全球范圍具備這三個功能,通俗地講就是全球對于一種貨幣的認知度和使用度很高。
其次,如果用美元作為樣板的話,目前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天生地存在一個困境。中國經濟增長離不開外部需求,為此貨幣當局就需要保持匯率穩定,由此帶來了貿易順差以及外匯儲備的增長,而數額巨大的外匯儲備實際上就意味著這個國家一直在持有別國的貨幣,這本身就是對自己貨幣國際化推廣的抵消。
截至今年6月底,國際貨幣基金組合的數據顯示,在已知幣種結構的6.3萬億美元的全球外匯儲備中(還有5.7萬億美元沒有公布幣種結構),60%左右是美元,隨后是歐元、日元、英鎊、加元、澳元、瑞士法郎和其他貨幣,而美元的占比基本和危機前一樣,言外之意,危機來的七年間,全球新增的外匯儲備并沒有出現低配美元的變化。
截至2014年6月末,全球外匯儲備余額達12萬億美元,較危機前(2007年)增加了5.3萬億元,其中中國的外匯儲備則是由1.5萬億增加至4萬億,增加了2.5萬億,這也就是說危機以來,全球外匯儲備增量中一半是來自于中國的貢獻。
上面這兩個數據,反映出中國作為全球外匯儲備增加最多的國家,雖然其自身懷揣著“成為世界貨幣”的夢想,但實際它又是美元最為堅定的擁護者和捍衛者。
這是多么吊詭的一件事!
諸位看官是否還記得,周小川行長曾在2009年3月撰文《關于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思考》時,提出“創造一種與主權國家脫鉤、并能保持幣值長期穩定的國際儲備貨幣,從而避免主權信用貨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內在缺陷,是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理想目標”,當時他這一提法曾引起熱烈的討論,說書人認為,周小川行長可能就是看到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這個吊詭之處,才在60多年后,再一次提出1944年由凱恩斯設計的那個并未成行的“Bancor”方案的變種(該方案由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于1944年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布雷頓森林舉行聯合國貨幣融會議上提出由國際清算同盟發行統一的世界貨幣)。只不過這一次,周行長提出,擴大現有的SDR(特別提款權)的超主權儲備貨幣作用。
由此,在人民幣國際化的夢想中,從來就沒有主動取代美元的想法,更多的是成為未來多元化貨幣體系的一員,而這次危機恰恰給了人民幣機會,這也是說書人多次強調中國經濟第三次突圍的核心之意。
觀察五年來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尤其是中國央行的實際推進思路,想妄自揣測一下未來人民幣國際化的路線圖:人民幣資本項目的開放進程必定會加快,原因就是人民幣國際化的核心,就是一個“用”字,讓非居民能夠充分用人民幣滿足自己的交易、投資等需求,對于其他政府和機構而言,則是要保證其便捷地實現人民幣資產的風險和收益的均衡,只有這樣人家才會愿意持有人民幣,也只有這樣中國政府才能理直氣壯地要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高人民幣在SDR的比重,而這些要求進一步放松目前人民幣在資本項目方面的諸多限制。但如果中國內部金融市場的深度和廣度發育滯后,一味為了國際化而國際化,單邊放開資本管制的話,那么必定會出現前文引述余永定先生的那個擔憂。所以與資本項目開放并行的還有中國內部金融改革的快速推進,這兩條缺一不可。
但形勢永遠比人強,復雜多變又是金融運行的主要特征,所以說書人上述的揣測只是紙上談兵,究竟未來會怎樣,我是不知道的,最后用一句流行語作為“中國匯事”系列的結語:“且行且珍惜”。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