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力思收購IRO 緣何國內企業鐘情并購國際品牌?
并購歷來是擴張的一種極其便捷方式。而今,服裝界也不斷涌現各種收購事件,成為中國企業并購潮中一道亮麗風景線。
6月29日,深圳知名女裝歌力思發布公告稱,公司因正在洽談歐洲時裝品牌并購事項,故而自6 月30日起,公司股票將繼續停牌,待取得上海證券交易所審核結果后另行通知復牌事宜。
與此同時,歌力思還公告重大資產重組預案,稱公司擬通過收購參股公司前海上林的股東之一復星長歌16%的股權,從而控股前海上林,進而通過前海上林持有法國IRO SAS 公司57%的股權。此次交易如獲成功,歌力思將共計出資5115萬歐元(約3.7億人民幣)收購法國時裝品牌IRO。

而早先有消息稱,復星國際將收購法國時裝品牌IRO,其中,品牌創始人LaurentBitton和ArikBitton兄弟將保留40%的股份,復星國際將收購余下的股份和Guess集團創始人Marciano家族所持有的25%股份成為最大股東。
據悉,IRO由來自巴黎的Laurent和Arik Bitton兄弟于2004年創立,該品牌年銷售收入大致為6000萬歐元,店鋪遍布包括巴黎、紐約、倫敦、羅馬等全球多個首都城市,同時IRO也在高端百貨中設有專柜超過40個,其中,美國是最大的市場,銷售收入占比高達50%。
都有哪些收購案?
據悉,歌力思除了正在洽談IRO收購外,此前還收購了劉嘉玲控股公司擁有的國際輕奢潮流品牌 Ed Hardy、歐洲高端女裝品牌Laurèl。
事實上,除歌力思通過收購差異性高端個性化品牌來完善打造"高級時裝集團"的戰略構想,國內不少服飾鞋類企業亦在加大收購國際品牌力度。包括山東如意集團收購Sandro、Maje和Claudie Pierlot品牌母公司SMCP集團、國內上市企業摩登大道(原卡奴迪路)收購意大利時裝品牌DirkBikkembergs母公司51%的股份;曹其峰家族收購美國時裝品牌Thakoon;香港利豐集團斥資5.4億收購了法國高級男裝品牌Cerruti 1881;利達品牌收購PS Brands、李寧收購意大利運動品牌樂圖、奧康集團收購萬利威德在大華區域所有權、安踏收購FIFA等。
而上文所述的復星國際亦投資多個國外品牌,包括德國時尚品牌Tom Tailor Holding AG (TTI.DE)(25%-30%) 、意大利頂級男裝制造商Caruso SpA(35%)、希臘飾品集團Folli Follie 和美國高端女裝品牌St. John。
不難發現,從這些收購品牌所在的國家來看,以歐美區域為主,其中以法國、美國、意大利居多,此外,鄰邦日本亦有多個品牌被中國看中。隨著中國海外并購潮的持續發熱,服飾等企業也加速自己的海外擴張之路。
緣何熱衷收購?
緣何中國企業熱衷海外并購其他企業品牌呢?就服飾企業而言,隨著經濟的下行,零售行業競爭壓力日益增加,如何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成為許多上市及非上市企業不得不思考話題,而收購國際知名品牌,一方面可以增加自身品牌知名度,另一方面還可以豐富自身品牌種類。
拿歌力思來說, 著名時尚品牌投資專家楊大筠在接受雜志采訪時表示,歌力思間接取得IRO這樣一家公司必然出于其戰略規劃的最終考慮,畢竟與此前收購的歐洲品牌Laurèl后和美國潮牌EdHardy相比,法國IRO品牌的體量稍弱一些,因此,該品牌能為歌力思帶來什么樣的收益還需要后續給予高度關注。
其還曾表示,并購是中國時尚品牌企業提高并且保持競爭力的有效手段之一,經過深思熟慮和調研分析后的資本行為,能夠幫助企業突破現有品牌困境和發展瓶頸,以最低的風險和成本,打開和擴充另外的品類,做到品牌和產品的優勢互補,真正實現1+1大于2的成效。
此外,查閱中國服飾企業的發家史可以發現,大部分企業起家于加工、品牌代理等方式。在出口方式上,仍以貼牌為主,自主品牌并不多。且中國服飾行業有著這么的特點,"大而不強,實而不名、跟而不領、廣而不聚"。隨著中國企業國際化步伐的加快,越來越多服裝品牌企業開始走出國門,要想在國際上影響力加大,品牌國際化是一巨大任務。
通過并購國外知名品牌,讓國內企業實現品牌國際化夙愿。與此同時,還可以獲得國際品牌知名度和文化背景;品牌的研發團隊相關技術等支持以及國外市場渠道和網絡。
有業內人士則認為中國企業發展進入瓶頸期,"海外掃貨"或將成為中國服裝企業發展新趨勢。當然,有些企業則是為了擴張全球業務版圖,提振業績,再者,中國亦是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
從資金層面來看,并購讓資本有了一個更好去處。并使得資本得以升級。
故而,在消費升級、資本擴張和產業轉型的驅動力下,服裝行業海外并購將呈加速之勢。而中國 企業隨著并購的步伐加快,將涌現更具全球競爭力的品牌集團,也將培養出一批擁有競爭力的品牌集群。
然,并購都存在一定的風險,其一便是對海外市場并不太了解,往往會因一些細節問題而使得并購功敗垂成,在并購整合過程中遭遇各種阻力;其二則是國外政治、法律、經濟等社會環境與國內存在差異,也會存在一定風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