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騎行撞上時尚,穿出自信好身材
最早期的自行車是按照“馬”來設計的,所以被人類稱為“木馬”,自行車的車把設計成馬頭,車座設計成馬鞍,因為當時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馬,人們夢想一種比馬更快的交通工具。
這種對于“馬”的印象也表現在服裝上,最原始的自行車騎行服被設計成“騎士”的服裝:大禮帽、開叉的燕尾服等服飾并且騎車人手執長鞭。燕尾服在當時是上流社會的禮服,騎行所穿著的燕尾服前身短,后身長,后襟下擺有斜傾的開叉,開叉原是為了上下馬方便,服裝的這種功能被引用到自行車的騎行上,穿上這種騎行服,人顯得氣度非凡,風度翩翩。這種裝束一般為男士的騎行穿著,女士在那個時期由于傳統觀念的束縛是不被允許進行騎車運動的。直到1896年,才出現女性的自行車服。
騎行服對于自行車傾向于不必要條件;很簡單,一般穿上騎行服必然就是騎車,而騎車不一定需要騎行服;所以,這個關系導致騎行服的發展歷史變得很有意思。首先得提一下自行車,這個近代產物,在七八十年代就開始鼎盛發展了,到九十年代基本就是家戶必備交通工具了,到二十一世紀,物欲橫流的年代,自行車并沒有退出舞臺,而是悄悄的開始變身~~
直到二十世紀末,騎行服各大品牌匯集,而很多人基本不懂得什么是騎行服,基本上沒有任何騎車服裝的概念,沒有穿騎行服也沒有什么;但是,這個時期,一些自行車車隊開始發展起來,車店也開始陸續開張,騎行服開始進入大家的視線;不過很少人舍得花相當于一個月工資的幾百元去買一套騎行服;話說回來,那個時候的國內的產品并不成熟。
在二十一世紀初,定做騎行服的詞眼也開始慢慢出現,但是國內來說工藝比較落后,傳統的品色絲印效果很一般,而制版熱升華在當時來說,數量少的情況下,價格就相當昂貴了,但是熱升華也展示了它的神奇和優越,不受任何顏色的限制,更重要的不會影響面料的手感和性能;慢慢的,數碼熱轉印開始進入市場,這是一種神奇的變革,讓數量少的熱升華不再是昂貴的專屬,但也沒有彎下那尊貴的腰,個性定做的價格還不是全民能接受的價格。
2005年的時候,在圈子里騎行服已經完全卸下神秘而尊貴的面紗,騎行服加工廠也像雨后春筍一樣不斷冒出來,不過對于普通車友來說,定做一套騎行服還是比較“大”的一件事情。
2008年,雨后的“筍”已經長成茂密的“竹林”,一下子,大家都來趟這趟渾水,所有的車店和俱樂部突然覺得好像可以選擇的太多了;當然“竹林”也良莠不齊;價格也常常與質量比翼同飛,混亂中,求生存,混亂中,各取所需;混亂中。。。
2010年,混亂之后是重新洗牌,衣柜里不知不覺占了一排的各種車店俱樂部的騎行服;眼花繚亂的車友也開始逐漸找到自己的定位,消費開始變得成熟;接下來,車友更多的關注的,或許該是騎行服本身的品牌了~~
騎行服先是衣服,然后才有屬性騎行。所以,騎行服首先應該是“舒服的”;然后它服務于騎行,所以騎行服是“專業的”;再次騎行服彰顯個人或者團隊的風采,所以騎行服應該還是“個性的”;最后,沒有影響到上面三項條件下,自行車騎行服還可以是多功能的。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騎行服的悠久歷史越過百年,這么久的時間都沒有被淘汰的騎行服,而且越發展越茂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