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服裝鞋帽網首頁 > 正文
鞋企未來發展新阻力:知識產權糾紛
作為一個大眾日常消費品,“中國鞋”眼下正在被世界各國重新定義。
一方面,中國鞋用自己的步伐詮釋了自己在世界舞臺上舉足輕重的地位。據統計,在目前全球制鞋業130億雙鞋的產量中,中國共生產了100億雙,出口近70億雙,在世界鞋業之版圖中已占了60%以上份額。也就是說,全球60億人口,平均每個人都擁有一雙中國鞋。
另一方面,中國鞋不可避免地會牽動世界尤其是歐美的神經,進而發生錯亂:中國鞋所到之處,都會產生漫無邊際的聯想――無論是歐盟、美國還是俄羅斯,只要有中國鞋,就仿佛意味當地制鞋業市場被嚴重的擠占。
于是,圍繞“中國鞋”這一標題,許多西方主流媒體做了無數文章,世界知名研究機構也紛紛以“中國鞋”為由頭著書立說,以至于,“中國鞋”成了全世界爭鳴的“焦點”命題。
于是,我們看到,在新一輪經濟浪潮不斷深化的前提下,中國鞋業的貿易額在不斷增大,同時也引發了這些國家或地區的強烈反彈直至激烈對抗。隨著中國企業更加廣泛、深入地參與國際競爭,將遭遇的非關稅貿易壁壘也是有增無減,形勢嚴峻。
為了保護本國經濟的發展,各國是“壁壘森嚴”。非稅壁壘又稱綠色貿易壁壘,以其隱蔽性強且易于調整、易于操作,引起矛盾的目標較關稅壁壘小得多等優勢,且對限制產品進口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越來越受到各貿易國青睞。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越來越多地打著維護進出口經營秩序、保護國內消費者利益、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知識產權等旗號,對國內產業進行著保護,破壞了公平的國際貿易環境。
因此,我們特意盤點中國鞋企在未來將面臨的各式各樣貿易壁壘,分析規避解決之道。
合圍:山雨已來風滿樓
我國鞋類生產中,大量企業采取代工貼牌方式,缺乏自主品牌,銷售渠道單一,從而形成鞋類產品出口以低端產品為主,主要采取“數量規模型”的出口方式,價格成為最主要的競爭手段。較低的勞動力成本使我國鞋類產品具有明顯的制造成本優勢,在國際市場上對一些傳統鞋類生產國家形成有力競爭,導致各國頻繁采用貿易保護措施限制中國鞋類產品進口,我國鞋類出口面臨諸多困難。
反傾銷是制約我國鞋類出口的首要因素。歐盟是對我國鞋類采取限制措施最為苛刻的市場:2005年2月宣布對我國鞋類實施“事先進口許可檢控措施”;2005年6月和7月對我國產的兩個稅號的勞保鞋實施反傾銷調查;去年1月做出拒絕給予中國13家鞋類企業“市場經濟地位”的決定,認為中國“低于成本”的皮鞋損害了歐盟制鞋商的利益;自2006年4月7日起,開始執行對中國進口皮鞋加征臨時反傾銷稅的過渡方案,稅率從4月份起的5個月內從4.8%逐步增加到19.4%;去年10月5日,歐盟理事會批準對中國產皮鞋征收正式反傾銷稅的方案,從10月7日起分別對中國皮鞋征收16.5%的反傾銷稅。與此同時,巴基斯坦、秘魯、委內瑞拉、加拿大等國也相繼對我國鞋類產品采取了反傾銷措施。反傾銷已經對我國鞋類出口產生了負面影響。
加入戰團的還有俄羅斯,吃盡其“灰色清關”之苦的華商很可能會被永遠地趕出俄羅斯市場。
4月1日,俄羅斯限制外國人經營零售業的法律正式生效。據中國官方的數字顯示,獲得中俄兩國正式批準的、在俄羅斯遠東地區居留的華人超過20萬,大部分是勞工和零售商販。這些人的命運都將隨著俄政府的一紙“禁令”而發生逆轉。 中國產品和商人在全球遭遇到雨點般的挑釁與攻擊,而這只是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生存狀態的一個縮影。中國企業如今已不僅是與競爭對手單方面過招,其面對的是一個日漸聚攏的敵對陣營。美國宣布要對中國產品征收反補貼稅并將中國告上WTO之后,日本、墨西哥旋即明確表態加入美國對華“反補貼”的行動中;有消息稱,歐盟方面也在考慮重新修訂對中國的貿易政策,很可能改變在補貼問題上對中國等“非市場經濟體”較為寬松的立場。
根據中國商務部統計,截至2006年底,已有47個國家和地區發生了800余宗涉及中國出口產品的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及特別調查。而根據世貿組織的報告,目前全球范圍內反傾銷的案例已出現明顯的下降趨勢,惟獨中國受到的反傾銷卻在不斷上升。
國際社會針對中國企業的反傾銷行為,呈現出越來越明顯的團伙化和集中化傾向,“中國制造”的明天將會怎樣?只有深入分析對手拋出的“殺手锏”之后,才可能找到答案。
擴圍:兀地拔起的“隔離墻”
原產地壁壘
據歐盟現行法例,由第三地進口的產品只須在報關時呈報原產地資料,生產商并無責任在產品加上原產地標記,假若加上標記,則須確保資料無誤,以保障消費者及競爭對手免遭誤導。不過,將來歐盟或會規定所有輸入該區的紡織品及服裝產品必須附有原產地標簽。
早在2003年,歐洲委員會通過了一份關于歐盟擴大后區內紡織及服裝業前景的議案,并成立高層工作小組,就如何加強歐洲紡織及服裝業競爭力提交建議。小組于2004年7月發表報告,就貿易政策、知識產權保護及強制性原產地標簽等重要事項提出建議。
小組發表報告后,歐委會考慮建立新的產品標簽機制,在歐盟產品加上“歐盟制造”的標志。然而,在2004年6月,歐洲消費者諮詢小組卻表示反對設立任何強制性制度,在非食品產品加上“歐盟制造”的標簽,認為該等標簽對消費者并無裨益。因此,歐委會撤回建議,不再提倡設立強制性原產地標簽制度。
不過,最近歐洲議會、歐盟成員國及業界卻有聲音表示,應規定若干進口產品(包括紡織品及服裝)附有原產地標記。例如,在2005年9月6日,歐洲議會采納了TokiaSaifi一份關于2005年后紡織及服裝業情況的報告,該報告強調應對紡織品及服裝產品實行強制性原產地及廠商名稱標簽規定,以便消費者得悉產品來源。
此外,歐洲議會于2005年10月13日通過盧卡斯的報告,報告要求歐委會研究引入歐洲標簽制度的可行性。此舉或會促使歐委會進行深入研究,并就進口產品原產地標簽問題提出新的議案。
部分歐盟成員國似乎相當支持設立原產地標簽制度,尤以意大利為然。早在今年三月份,意制鞋協會與歐洲鞋業協會就聯手在歐洲發動宣傳攻勢尋求公眾對來自非歐盟國家的鞋類產品強制實行原產地標識的支持。意制鞋協會人士稱,此舉的目的是要引起歐洲國家公眾和政府的廣泛關注。認為此舉有助消費者掌握產品原產地資料及免受誤導,以及進一步防止知識產權受到侵犯。他們的立場得到不少政界人士支持。在意大利,進口產品附有不實標簽的情況相當嚴重。據報載,意大利海關每天均沒收附有不實原產地標簽的貨物,據稱該等貨物大部分來自中國內地。 目前,歐盟雖然未能通過對進口產品強制實行原產地標簽的議案,但鑒于要求進一步保護歐盟制鞋業的呼聲日益響亮,歐委會可能再次考慮進口鞋類產品原產地標簽規定事宜,業者宜密切留意事態發展。

世界服裝鞋帽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世界服裝鞋帽網所有,轉載請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