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服裝鞋帽網首頁 > 正文
沿海鞋企外遷 應對成本寒流
一股來勢洶洶的寒流侵襲了廣東地區的鞋企。 “今年前3季度,廣東地區已經大約有近1000家的鞋廠及相關配套的鞋材、皮革、制鞋設備、五金化工、鞋類貿易及研發設計中心等,因各種內外部因素或主動歇業倒閉,或被法院查封,或被當地政府接管。”亞洲鞋業協會秘書長李鵬11月29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資料顯示,在這些關、停、封的鞋類企業中,中國內地鞋企約占55%,臺資和港資鞋企分別約占25%和10%,其他鞋企占10%。 為了應對這股寒流,國內外600多家鞋企與世界眾多知名鞋業貿易商高層咸集廣東東莞參加在此舉行的“全球鞋業論壇”,緊急磋商對策。 “中國制鞋業特別是沿海地區制鞋業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挑戰,必須加快發展戰略轉型。”李鵬表示。 成本嚴相逼 資料顯示,沿海鞋企出現了紛紛朝中西部轉移的動向。 “與中西部地區相比,東部地區越來越不具備成本優勢,在勞動用工、土地、能源方面處于明顯劣勢,產業轉移是大勢所趨。”李鵬說。 困擾鞋企的首先是用工荒加劇。“現在廣東制鞋招工很困難。前幾年工資只有八九百元,可現在都超過1000元了。”李鵬說,“江西、安徽、湖南等地平均月工資成本比廣東便宜200元左右,所以廣東往往1000人的工廠只招得到三五百人,限制了制鞋的生產,一些支撐不下去的工廠只能關門大吉。” 隨著人工成本的上升,其他各類成本也隨之上升。為留住工人,一些廣東的制鞋企業不得不提高宿舍的環境質量,比如裝備空調等,管理成本也不斷上升。 用地緊缺也是個重要問題。“在東莞,現在已經沒有空余土地來為這些企業擴大生產建設廠房了,現在的地價也非常昂貴,甚至可以達到50—60萬元/畝。”李鵬說。 電費的高企更令鞋企雪上加霜。據介紹,中部地區電費一般較低,如江西省電費一般為0.5—0.6元/度,較沿海地區1元/度便宜了將近一半。而1—2萬人的制鞋企業每個月用電可達百萬度,上千人的工廠每月也要幾十萬度。 另外,新的加工貿易政策也對鞋企不利。“今年8月,國家又擴大了《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目錄》,東部地區企業從事加工貿易需要實行銀行保證金實轉,而中西部地區沒有此項限制,資本成本一下提高了10%以上。”李鵬說。 移師東南亞 除了中西部,還有一些鞋企將目光投向海外。 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秘書長王穎告訴記者,為化解成本上升的風險,一些大型鞋廠正向越南、印度、印尼、柬埔寨等東南亞成本更低廉的國家和地區進行分解轉移,臺灣鞋業大鱷———寶成、與昂、豐泰都已轉移,這種趨勢還在持續蔓延。 王穎認為,這種轉移有利于企業經受人民幣升值的考驗。如果一個鞋企一年累計出口5000萬美元,以人民幣升值3個百分點算,全年僅匯兌的直接損失將達到150萬美元,相當于1125萬元人民幣,這還不包括因為人民幣升值導致的原材料價格、人工費用日益提高。 業內人士認為,一些鞋企移師東南亞也有出于對《勞動合同法》即將實施的考慮。新法規定,“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視為雙方已訂立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勞動合同終止也要支付經濟補償金”,“違法解除勞動合同,需賠兩倍經濟補償金”,“辭退員工需通知工會”,“員工辭職未提前30天通知,需賠2個月工資”,“崗位不同,試用期不同”,“勞務派遣要交備用金”等等,“有些鞋企擔心這些規定會令他們不得不面對眾多的用工糾紛”。 出口退稅的影響不容忽視。“全球出口企業都有全額退稅。從今年7月1日起,制鞋業的出口退稅率由13%下調為11%。如果貿易順差居高不下,出口退稅率還有進一步下調的可能。這對基本上依靠出口退稅來獲取微利,甚至有些企業還完全依賴出口退稅維持生存的制鞋行業將產生重大影響。”王穎說。 除了上述因素,中國鞋企還面臨著國外反傾銷的嚴峻考驗。2006年10月,歐盟對中國皮鞋企業征收16.5%的高額反傾銷稅,為期兩年。2007年6月,臺灣也對內地6類鞋靴產品課征43.5%的反傾銷稅收。“要不是今年歐元對人民幣升值較快,國內鞋企可能遭受滅頂之災。”有關業內人士表示。 呼喚品牌化 面對國內外市場環境的嚴峻挑戰,有些企業早已“聞風而動”,大力實施品牌化、國際化戰略。 其中,“森達”開創雙向OEM形式的先河,與意大利制鞋業企業相互發展走向國際市場;“奧康”直接將工業園建到海外;“百麗”在香港成功上市;李寧、安踏、特步、雙星、康奈、百麗、奧康、紅蜻蜓、金猴等也在品牌建設上取得了不小成績。 在“全球鞋業論壇”上,中國最大的女鞋制造企業華堅集團總裁張華榮圍繞“世界分量”、“中國質量”、“技術含量”、“品牌能量”、“民族力量”這五個“量”字發表見解,贏得了在座鞋企高層的共鳴。 “中國已是世界第一大鞋靴生產國、出口國和消費國,占據世界市場68%的份額,但是還沒有68%的分量,定價權都掌握在外商手中。今后應當逐步取得話語權,獲取世界應有的尊重。”張華榮說。 他認為,目前國內很多制鞋企業確實停留在中低檔產品的制造階段,但以OEM模式發展起來的鞋企,特別是沿海地區的鞋企,都是為世界一流品牌生產加工的,一旦這些企業利用多年學習而來的經驗發展出自我品牌,其質量和檔次絕不亞于通過貼牌生產的世界名牌產品。 “制鞋企業必須重新分解制鞋工序和產業鏈條,要敢于將低附加值部分轉移出去,對高附加值即高科技部分緊抓不放。從產品設計、鞋楦制造、模具開發、渠道分銷等環節,現在都已成為中國不少制鞋企業技術投資的重點對象,它對高素質科研人才的要求絕不遜色于電子產業。”張華榮說。 “隨著勞動成本等競爭優勢的逐漸喪失,僅僅做OEM沒有出路。”張華榮表示,必須通過自身營銷打造品牌,通過收購兼并的方式獲取其他成熟品牌的所有權和經銷權,來逐步發展自主品牌。目前階段,沿海地區的制鞋業可以緊緊把握住產業研發設計、貿易、品牌建設和銷售渠道等重要環節,而逐漸將生產部分轉移到內地城市,相互促進。 “未來中國鞋業發展,離不開民族企業團結一致的力量。目前,中國鞋業還處在個人英雄主義階段,低價競銷、惡性競爭還比較普遍,非常令人痛心。現在是同心同德、齊心協力、共同打造中國品牌的時候了。”張華榮慷慨激昂地說。

世界服裝鞋帽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世界服裝鞋帽網所有,轉載請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